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其他科学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论文

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评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20页
        1.1.1 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的问题第11-15页
        1.1.2 可再生能源城市第15-16页
        1.1.3 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发展第16-18页
        1.1.4 城市规模化应用光伏发电的趋势第18-20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20-22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2.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22-24页
        1.3.1 研究对象第22-23页
        1.3.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24-27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研究框架第25-27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7-29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第29-65页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第29-41页
        2.1.1 太阳能的基础知识第29-30页
        2.1.2 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的相关理论第30-31页
        2.1.3 光伏利用潜力评估的层次第31-33页
        2.1.4 太阳能资源评估第33-41页
    2.2 相关研究综述第41-63页
        2.2.1 城市环境规模化应用光伏的发展现状第41-53页
        2.2.2 基于城市形态的光伏利用潜力的研究现状第53-56页
        2.2.3 城市已建成区光伏潜力量化评估的研究现状第56-63页
    2.3 以往研究述评第63-64页
    2.4 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的复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第65-105页
    3.1 城市建筑屋顶组成的多样性分析第65-74页
        3.1.1 城市建设用地组成第65-66页
        3.1.2 城市的总体规划第66-70页
        3.1.3 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第70-73页
        3.1.4 城市建筑单体的多样性第73-74页
    3.2 城市建筑屋顶日照环境的复杂性分析第74-83页
        3.2.1 高层建筑群对日照环境的影响第74-77页
        3.2.2 城市街道空间对日照环境的影响第77-79页
        3.2.3 建筑日照间距的管理控制第79-83页
    3.3 日照条件对光伏发电效率的影响研究第83-86页
        3.3.1 太阳的方位角和高度角对太阳辐射量的影响第83-85页
        3.3.2 阴影对光伏发电效率的影响第85-86页
    3.4 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系统的制约因素第86-94页
        3.4.1 屋顶形式与光伏系统第86-89页
        3.4.2 屋顶的主要功能设施对光伏系统安装面积的限制第89-92页
        3.4.3 屋顶主要设备对光伏系统安装面积的限制第92-94页
    3.5 屋顶安装光伏的日照条件要求第94-96页
        3.5.1 国外的经验第94页
        3.5.2 国内的标准第94-96页
    3.6 屋顶光伏可安装面积的影响因素凝练第96-98页
    3.7 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评估的指标第98-101页
        3.7.1 已有的评估指标第98-99页
        3.7.2 屋顶光伏安装密度(RPVID)第99-101页
    3.8 结合城市规划的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评估方法第101-104页
    3.9 小结第104-105页
第四章 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可利用面积研究第105-151页
    4.1 屋顶光伏可利用系数的研究概述第105-107页
    4.2 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研究第107-109页
        4.2.1 结合城市中心体系进行分区的方法第107-108页
        4.2.2 结合城市道路体系进行分区的方法第108-109页
    4.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影响研究第109-116页
        4.3.1 用地分类与密度指标划分第109-111页
        4.3.2 建筑屋顶总面积的计算第111-116页
    4.4 街道空间的遮挡影响研究第116-124页
        4.4.1 基本布局模型第116-118页
        4.4.2 街道空间宽高比的影响研究第118-120页
        4.4.3 街道走向的影响分析第120-121页
        4.4.4 沿街高层建筑布局的影响研究第121-122页
        4.4.5 街道空间影响的遮挡系数分析第122-124页
    4.5 街区内建筑布局的影响研究第124-134页
        4.5.1 建筑布局的不同特征第124-126页
        4.5.2 高层居住区建筑布局的影响研究第126-131页
        4.5.3 高层公共建筑区建筑布局的影响研究第131-133页
        4.5.4 街区内建筑布局的折减系数分析第133-134页
    4.6 单体建筑因素的影响研究第134-146页
        4.6.1 屋顶坡度与朝向的影响研究第135-138页
        4.6.2 楼梯间、电梯间的影响研究第138-143页
        4.6.3 女儿墙的影响研究第143-145页
        4.6.4 单体建筑层面折减系数计算第145-146页
    4.7 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可利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146-149页
        4.7.1 屋顶光伏可利用面积的计算公式第146-148页
        4.7.2 屋顶光伏安装密度(RPVID)的计算方法第148-149页
    4.8 小结第149-151页
第五章 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的预测第151-169页
    5.1 光伏系统的组成及效率第151-156页
        5.1.1 光伏电池第151-153页
        5.1.2 光伏系统第153-155页
        5.1.3 系统效率第155-156页
    5.2 光伏组件表面的太阳辐射量计算与最佳倾角的选择第156-161页
        5.2.1 不同倾角太阳辐射量的计算第157-161页
        5.2.2 最佳倾角的选择第161页
    5.3 光伏组件的表面面积计算第161-165页
        5.3.1 不同倾角光伏组件的屋顶覆盖率第161-163页
        5.3.2 设施与光伏组件之间的必要通道第163-165页
        5.3.3 光伏组件表面积的计算第165页
    5.4 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的预测方法第165-167页
        5.4.1 光伏发电量的预测方法第165-167页
        5.4.2 光伏发电量计算公式第167页
    5.5 小结第167-169页
第六章 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屋顶光伏利用潜力评估第169-191页
    6.1 天津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概述第169-172页
        6.1.1 太阳能资源第169-171页
        6.1.2 天津地区的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第171-172页
    6.2 天津市中心城区规划布局第172-176页
        6.2.1 天津市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第172-174页
        6.2.2 天津市中心城区道路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第174页
        6.2.3 天津市控规管理办法第174-175页
        6.2.4 天津市中心城区控规指标分析第175-176页
    6.3 天津市中心城区屋顶光伏可利用面积计算第176-185页
        6.3.1 用地的分区分类第176-178页
        6.3.2 建筑屋顶总面积计算第178-179页
        6.3.3 建筑屋顶光伏可利用面积计算第179-182页
        6.3.4 基于GIS平台的屋顶光伏安装密度计算第182-185页
    6.4 天津市中心城区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预测第185-190页
        6.4.1 光伏组件的安装倾角选择第185页
        6.4.2 光伏组件的有效面积计算第185-186页
        6.4.3 屋顶光伏发电量的预测结果及分析第186-190页
    6.5 小结第190-191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91-195页
    7.1 总结第191-192页
    7.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92-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05页
附录第205-22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25-227页
致谢第227-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接”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模式研究
下一篇:慢性缺氧和心肌驻留巨噬细胞在心肌细胞增殖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