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2-4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2-16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2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6-1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9-2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3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3-4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六、创新点 | 第44-47页 |
第一章 精神动力理论解读 | 第47-82页 |
第一节 精神动力的内涵、形成及构成要素 | 第47-57页 |
一、精神动力的内涵 | 第47-49页 |
二、精神动力的形成 | 第49-50页 |
三、精神动力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 第50-57页 |
第二节 中西方精神动力理论解读 | 第57-69页 |
一、中国精神动力理论 | 第57-64页 |
二、西方精神动力理论 | 第64-69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动力理论的相关概述 | 第69-82页 |
一、精神需要观 | 第69-73页 |
二、精神转化观 | 第73-77页 |
三、合力推动观 | 第77页 |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中国化成果 | 第77-82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时代价值 | 第82-98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客观需要 | 第82-88页 |
一、培育精神动力是适应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 | 第82-83页 |
二、培育精神动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83-84页 |
三、培育精神动力是调适大学生精神状况的现实需要 | 第84-88页 |
第二节 精神动力培育的基本价值 | 第88-98页 |
一、精神动力培育的个体价值 | 第88-92页 |
二、精神动力培育的社会价值 | 第92-98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功能与生成规律 | 第98-114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功能 | 第98-103页 |
一、精神激励功能 | 第98-99页 |
二、价值导向功能 | 第99-100页 |
三、民族精神自觉功能 | 第100-101页 |
四、社会凝聚功能 | 第101-102页 |
五、教育塑造功能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生成规律 | 第103-114页 |
一、教育内化规律 | 第103-105页 |
二、制度形塑规律 | 第105-106页 |
三、文化感染规律 | 第106-108页 |
四、榜样示范规律 | 第108-110页 |
五、要素整合规律 | 第110-112页 |
六、结果强化规律 | 第112-114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14-138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时代性特征 | 第114-120页 |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 第114-118页 |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20-133页 |
一、政治信仰问题 | 第120-125页 |
二、道德问题 | 第125-126页 |
三、认知问题 | 第126-129页 |
四、爱国主义情感问题 | 第129-130页 |
五、意志力问题 | 第130-133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缺失成因 | 第133-138页 |
一、客观环境因素 | 第134-135页 |
二、教育导向因素 | 第135-136页 |
三、个体发展偏差 | 第136-138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138-160页 |
第一节 信仰教育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灵魂 | 第138-14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138-141页 |
二、重塑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体系 | 第141-142页 |
第二节 道德教育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精神支撑 | 第142-147页 |
一、中国梦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目标 | 第143-145页 |
二、中国梦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内容 | 第145-147页 |
第三节 知情意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重要基础 | 第147-160页 |
一、知时代精神,握时代脉搏 | 第148-154页 |
二、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 第154-157页 |
三、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 第157-160页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经验借鉴 | 第160-174页 |
第一节 美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目标和内容 | 第160-165页 |
一、精神动力培育目标明确 | 第160-161页 |
二、精神动力培育内容丰富 | 第161-165页 |
第二节 美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途径与经验借鉴 | 第165-174页 |
一、美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途径概述 | 第165-169页 |
二、美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9-174页 |
第七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现实路径 | 第174-215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一般路径 | 第174-193页 |
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树立中国形象 | 第174-177页 |
二、加强历史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 第177-181页 |
三、以先进文化引领当代中国大学生,传播中国好声音 | 第181-186页 |
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 第186-193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具体路径 | 第193-200页 |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193-194页 |
二、辅导员制度 | 第194-196页 |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第196-200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拓展路径 | 第200-215页 |
一、读经典 | 第200-202页 |
二、演讲活动 | 第202-203页 |
三、艺术教育 | 第203-205页 |
四、通识教育 | 第205-206页 |
五、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 | 第206-211页 |
六、大学生的自教自律 | 第211-212页 |
七、心理健康教育 | 第212-213页 |
八、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 第213-215页 |
结语 | 第215-21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8-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