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4页 |
1.1 现代分析化学的挑战 | 第17-18页 |
1.2 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1.3 复杂体系高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第20-34页 |
1.3.1 高阶仪器数据类型的描述 | 第20-22页 |
1.3.2 零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第22-23页 |
1.3.3 一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第23-24页 |
1.3.4 二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第24-31页 |
1.3.5 三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第31-33页 |
1.3.6 四阶及更高阶仪器数据的定量解析方法 | 第33-34页 |
1.4 高阶仪器结合多维校正在复杂体系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 第34-40页 |
1.4.1 二阶仪器结合三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 第35-38页 |
1.4.2 三阶仪器结合四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 第38-40页 |
1.4.3 四阶仪器结合五维校正用于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 第4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40-41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第2章 激发发射矩阵荧光结合二阶校正用于人血浆样中美托洛尔及其代谢产物的同时定量测定 | 第44-57页 |
2.1 前言 | 第44-46页 |
2.2 理论部分 | 第46-49页 |
2.2.1 用于EEM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第46-47页 |
2.2.2 PARAFAC算法和FRA-PARAFAC算法 | 第47-48页 |
2.2.3 组分数的估计 | 第48-49页 |
2.2.4 品质因子 | 第4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2.3.1 药品和试剂 | 第49-50页 |
2.3.2 仪器和软件 | 第50页 |
2.3.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2.4.1 光谱性质 | 第51-52页 |
2.4.2 组分数估计 | 第52页 |
2.4.3 人血浆样中美托洛尔和α-羟基美托洛尔的同时定量测定 | 第52-55页 |
2.4.4 统计验证和分析品质因子 | 第55页 |
2.4.5 日内日间实验 | 第55-56页 |
2.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交替三线性分解方法用于处理不同背景干扰的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数据 | 第57-74页 |
3.1 前言 | 第57-59页 |
3.2 理论 | 第59-61页 |
3.2.1 三线性成分模型 | 第59-60页 |
3.2.2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第60-61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3.3.1 模拟数据 | 第61-62页 |
3.3.2 实验数据 | 第62-6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3-73页 |
3.4.1 模拟数据 | 第63-68页 |
3.4.2 实验数据 | 第68-73页 |
3.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基于化学计量学数学分离的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新型定量分析策略 | 第74-94页 |
4.1 前言 | 第74-76页 |
4.2 理论部分 | 第76-78页 |
4.2.1 用于LC-MS分析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第76-77页 |
4.2.2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第77-78页 |
4.2.3 软件和程序 | 第78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78-82页 |
4.3.1 药品试剂 | 第78-79页 |
4.3.2 样品制备 | 第79-80页 |
4.3.3 LC-MS仪器和条件 | 第80-8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4.4.1 LC-MS实验所面临的问题 | 第82页 |
4.4.2 ATLD-LC-MS方法定量测定人尿液和血浆样中十种β-受体阻滞剂 | 第82-91页 |
4.4.3 ATLD-LC-MS方法与MRM方法的比较 | 第91-93页 |
4.5 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交替三线性分解辅助液相色谱全扫描单级质谱用于复杂体系中六种磺脲类降糖药的快速定量分析 | 第94-110页 |
5.1 前言 | 第94-97页 |
5.2 理论部分 | 第97页 |
5.2.1 用于LC-MS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第97页 |
5.2.2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第97页 |
5.2.3 软件和数据预处理 | 第97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5.3.1 试剂与溶液 | 第97-98页 |
5.3.2 样品预处理 | 第98页 |
5.3.3 样品制备 | 第98-100页 |
5.3.4 LC-MS仪器与操作条件 | 第10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9页 |
5.4.1 LC-MS常规分析 | 第100-101页 |
5.4.2 ATLD-LC-MS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101-107页 |
5.4.3 ATLD-LC-MS方法性能的评估 | 第107-109页 |
5.5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6章 分段直接标准化结合交替三线性分解方法用于解决液质联用信号不稳定并维持二阶优势 | 第110-127页 |
6.1 前言 | 第110-113页 |
6.2 理论部分 | 第113-114页 |
6.2.1 分段直接标准化(PDS) | 第113-114页 |
6.2.2 用于LC-MS的三线性成分模型 | 第114页 |
6.2.3 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 | 第114页 |
6.3 实验部分 | 第114-117页 |
6.3.1 模拟LC-MS数据 | 第114页 |
6.3.2 真实LC-MS数据 | 第114-117页 |
6.3.3 软件和数据预处理 | 第117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6页 |
6.4.1 模拟LC-MS数据 | 第117-119页 |
6.4.2 真实LC-MS数据 | 第119-126页 |
6.5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基于扩增矩阵形式的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用于分析非四线性四维数据 | 第127-150页 |
7.1 前言 | 第127-130页 |
7.2 理论部分 | 第130-133页 |
7.2.1 基于扩增矩阵形式的三线性成分模型及算法 | 第130-132页 |
7.2.2 交替四线性分解(AQLD)算法 | 第132-133页 |
7.2.3 四维平行因子分析(Four-way PARAFAC)算法 | 第133页 |
7.3 实验部分 | 第133-137页 |
7.3.1 模拟数据 | 第134-136页 |
7.3.2 实验数据 | 第136-137页 |
7.4 结果与讨论 | 第137-149页 |
7.4.1 模拟数据 | 第137-142页 |
7.4.2 实验数据 | 第142-149页 |
7.5 小结 | 第149-150页 |
结论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8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85-190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会议论文 | 第190-191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