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试论公共知识分子博客的影响力

内容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6页
绪论第6-14页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第6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6-10页
  (一)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第6-8页
  (二) 关于博客第8-10页
 三、论文的研究方案第10-14页
  (一) 研究目标与基本框架第10-12页
  (二)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2-13页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一章 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介表达第14-24页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第14-16页
 二、不同时代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媒介表达第16-21页
  (一)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知识分子的媒介表达第17-19页
  (二) 20 世纪80 年代知识分子的媒介表达第19-20页
  (三) 不同时代知识分子媒介表达的局限性第20-21页
 三、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媒介关系的转变第21-24页
第二章 博客:公共知识分子意见表达的新媒体平台第24-33页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第24-26页
  (一) 为什么是“博客”第24页
  (二) 何为网络中的“公共知识分子”第24-26页
 二、“博客”的基本形态及特性分析第26-29页
  (一) “托管博客”与“独立博客”第26-27页
  (二) “托管博客”的管理方:聚合网站第27-28页
  (三) “聚合网站”与“托管博客”的内在关系第28-29页
  (四) 博客的特性分析第29页
 三、公共知识分子博客的基本状况及特性分析第29-33页
  (一) 公共知识分子博客的基本状况第29-31页
  (二) 公共知识分子博客的特性分析第31-33页
第三章 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形象在博客中的呈现第33-40页
 一、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形象的建构与形成第33-36页
  (一) 博客信息的真实性是促使意见领袖形象形成的基础第33-34页
  (二) 博客内容的权威性是促使意见领袖形象形成的关键第34-35页
  (三) 博客的个性化特色是巩固意见领袖形象的魅力所在第35-36页
 二、“意见领袖”形象的“品牌效应”第36-37页
 三、“博客圈”:公共知识分子的网络社交群落第37-38页
  (一) 博客链接是反映公共知识分子网络社交关系的重要标识第37-38页
  (二) 日志对话是公共知识分子实现博客交流的直接途径第38页
 四、公共知识分子“博客圈”的“群体效应”第38-40页
第四章 公共知识分子博客在公共事件进程中的影响力第40-49页
 一、第一时间:事件评论文章的即时发布第40-43页
  (一) 有关事件的博客日志的发布第40-41页
  (二) 事件评论文章扩散的可能路径第41-42页
  (三) 影响力表现第42-43页
 二、博客圈内:“意见交流场”的形成第43-44页
  (一) 意见交流场的形成第43-44页
  (二) 影响力表现第44页
 三、网民参与:舆论形成的基础第44-46页
  (一) 网民的参与和互动形式第44-45页
  (二) 网民的参与和表达特点第45页
  (三) 影响力表现第45-46页
 四、影响事件进程:公共知识分子言论的实际效应第46-49页
  (一) 公共知识分子与政府的互动第46-47页
  (二) 影响力表现第47-49页
结语第49-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后记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服务外包吸引力指数(KAI)研究
下一篇: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