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盐碱地区污泥基于种植土的复配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盐碱地特性第11-12页
    1.3 污泥特性第12-16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4页
        1.4.1 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第16-20页
        1.4.2 污泥土地利用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3 污泥用于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第23-24页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24-25页
        1.5.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2 研究目标第25页
    1.6 创新点第25-26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26-36页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6-27页
        2.1.1 实验所用污泥及盐碱地第26-27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27页
    2.2. 实验测试及分析方法第27-36页
        2.2.1 复配土壤的制备第27-28页
        2.2.2 种植实验第28页
        2.2.3 水分的测定第28页
        2.2.4 容重的测定第28-29页
        2.2.5 总孔隙度的测定第29页
        2.2.6 毛管孔隙度的测定第29页
        2.2.7 最大含水率的测定第29-30页
        2.2.8 保水性的测定第30页
        2.2.9 颗粒组成的测定第30-31页
        2.2.10 水稳性大团聚体的测定第31页
        2.2.11 渗透系数的测定第31-32页
        2.2.12 pH的测定第32页
        2.2.13 电导率的测定第32页
        2.2.14 有机质的测定第32-33页
        2.2.15 水解性氮的测定第33页
        2.2.16 有效磷的测定第33-34页
        2.2.17 速效钾的测定第34-36页
第3章 复配土壤的物化性质第36-56页
    3.1 种植土的技术要求第36页
    3.2 基于土壤物理性质的复配比例分析第36-47页
        3.2.1 容重第36-37页
        3.2.2 总孔隙度第37-39页
        3.2.3 毛管孔隙度第39-40页
        3.2.4 最大含水率第40-41页
        3.2.5 保水性第41-43页
        3.2.6 颗粒组成第43-45页
        3.2.7 水稳性大团聚体第45-46页
        3.2.8 渗透系数第46-47页
    3.3 基于土壤成分构成的复配比例分析第47-53页
        3.3.1 pH第47-48页
        3.3.2 电导率第48-49页
        3.3.3 有机质第49-50页
        3.3.4 水解性氮第50-51页
        3.3.5 有效磷第51-52页
        3.3.6 速效钾第52-53页
    3.4 小结第53-56页
第4章 种植实验第56-64页
    4.1 苜蓿发芽量情况第56-60页
    4.2 苜蓿生长情况第60-62页
    4.3 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种植前后复配土壤性质变化情况第64-70页
    5.1 种植前后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情况第64-68页
        5.1.1 土壤容重的变化第64-65页
        5.1.2 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化第65-66页
        5.1.3 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变化第66页
        5.1.4 土壤最大含水率的变化第66-67页
        5.1.5 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变化第67-68页
    5.2 种植前后土壤成分构成的变化第68-69页
        5.2.1 土壤pH的变化第68页
        5.2.2 土壤电导率的变化第68-69页
    5.3 小结第69-70页
第6章 土壤复配中电导率改善研究第70-74页
    6.1 天然沸石粉的优化效果第70-71页
    6.2 凹凸棒粉的优化效果第71-72页
    6.3 小结第72-74页
第7章 结论与建议第74-76页
    7.1 结论第74-75页
    7.2 建议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2-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次氯酸钠与硫酸盐还原菌对再生水管道腐蚀的研究
下一篇:污泥预处理—厌氧消化过程中抗生素的迁移转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