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探区及外围蓟县系雾迷山组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3页 |
1.1 论文题目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沉积相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沉积相主要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3 研究区现状 | 第9-10页 |
1.3.1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9页 |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5页 |
2.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 第13-14页 |
2.2 构造沉积背景 | 第14-20页 |
2.2.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2.2.2 构造演化 | 第15-16页 |
2.2.3 沉积发育特征 | 第16-20页 |
2.3 地层发育及特征 | 第20-23页 |
2.3.1 长城系(Ch) | 第21页 |
2.3.2 蓟县系(Jx) | 第21-22页 |
2.3.3 青白口系(Qn) | 第22-23页 |
2.4 残余地层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第3章 天津蓟县剖面实测 | 第25-27页 |
第4章 岩石学特征 | 第27-33页 |
4.1 叠层石白云岩 | 第27-30页 |
4.1.1 层状叠层石白云岩 | 第28页 |
4.1.2 波状叠层石白云岩 | 第28-29页 |
4.1.3 柱状叠层石白云岩 | 第29-30页 |
4.1.4 锥状叠层石白云岩 | 第30页 |
4.2 硅质岩 | 第30-32页 |
4.3 藻粘结白云岩 | 第32页 |
4.4 蒸发岩 | 第32-33页 |
第5章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3-44页 |
5.1 沉积相划分及识别标志 | 第33-36页 |
5.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6-42页 |
5.3 沉积相模式 | 第42-44页 |
第6章 储层特征 | 第44-56页 |
6.1 成岩作用 | 第44-48页 |
6.1.1 胶结作用 | 第44页 |
6.1.2 白云化作用 | 第44-45页 |
6.1.3 硅化作用 | 第45-46页 |
6.1.4 溶蚀作用 | 第46-47页 |
6.1.5 重结晶作用 | 第47页 |
6.1.6 压实压溶作用 | 第47页 |
6.1.7 构造破坏作用 | 第47-48页 |
6.2 储集空间特征 | 第48-50页 |
6.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0-52页 |
6.4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 第52-54页 |
6.5 有利储层预测 | 第54-5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图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