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1 秸秆还田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页 |
| 2 秸秆的分解特征和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 3 秸秆还田的效应 | 第12-17页 |
| 3.1 土壤物理性状 | 第12-13页 |
| 3.2 土壤化学性状 | 第13-15页 |
| 3.3 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 | 第15-16页 |
| 3.4 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 | 第16-17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4页 |
| 第二章 稻秸旋耕还田下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24-4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1.1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26-29页 |
| 2.2 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 | 第29-31页 |
| 2.3 叶面积指数 | 第31-33页 |
| 2.4 叶绿素含量 | 第33页 |
| 2.5 开花期净光合速率 | 第33-34页 |
| 2.6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 第34-38页 |
| 2.7 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 第38-40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第三章 稻秸旋耕还田下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6-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 1.1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 1.2 取样及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 1.3 数据分析 | 第4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 2.1 氮素利用效率 | 第48-50页 |
| 2.2 阶段性氮素吸收 | 第50-52页 |
| 2.3 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 | 第52-54页 |
| 2.4 氮素转运 | 第54-58页 |
| 2.5 氮素利用效率与氮素积累转运特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 3 讨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第四章 稻秸旋耕还田下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无机氮运移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 第64-8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 1.1 试验设计 | 第65页 |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5页 |
| 1.3 计算方法 | 第65页 |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5-6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 2.1 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66-68页 |
| 2.2 土壤铵态氮含量 | 第68-71页 |
| 2.3 土壤无机氮残留量 | 第71-73页 |
| 2.4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 第73-75页 |
| 3 讨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0-88页 |
| 1 讨论 | 第80-83页 |
| 1.1 稻秸旋耕还田下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 1.2 稻秸旋耕还田下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81页 |
| 1.3 稻秸旋耕还田下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 第81-83页 |
| 2 结论 | 第83页 |
|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83页 |
| 4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