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20页 |
1.1 海洋典型病原菌简介 | 第10-12页 |
1.1.1 海洋公共卫生安全 | 第10页 |
1.1.2 海洋典型病原菌 | 第10-12页 |
1.2 病原菌分子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1.2.1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 第12页 |
1.2.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12页 |
1.2.3 免疫胶体金 | 第12-13页 |
1.2.4 基因芯片技术 | 第13页 |
1.2.5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3页 |
1.2.6 多重PCR检测技术 | 第13-14页 |
1.2.7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4页 |
1.3 秦皇岛近岸水域现状 | 第14-18页 |
1.3.1 近岸水域扇贝水产养殖 | 第15页 |
1.3.2 近岸陆源入海直排口 | 第15-17页 |
1.3.3 近岸滨海浴场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五种病原菌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0-32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0-22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菌种分离 | 第22页 |
2.2.2 环境样品总DNA提取 | 第22-23页 |
2.2.3 引物设计 | 第23页 |
2.2.4 目的片段扩增 | 第23-24页 |
2.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页 |
2.2.6 标准质粒模板构建 | 第24-25页 |
2.2.7 Q-PCR定量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5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2.3.1 特异性引物及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25-28页 |
2.3.2 Q-PCR定量标准曲线结果 | 第28-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秦皇岛近岸海域扇贝养殖区病原菌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2-34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34-35页 |
3.2.2 环境因子及细菌总数测定 | 第35页 |
3.2.3 病原菌的测定 | 第35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3.3.1 环境因子及细菌总数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3.3.2 病原菌分布变化情况 | 第36-39页 |
3.3.3 近岸扇贝水产养殖区环境水质与病原菌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秦皇岛近岸海域陆源入海直排口病原菌现状分析 | 第44-54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44-46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44-45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46页 |
4.2.2 环境因子与细菌总数的测定 | 第46-47页 |
4.2.3 病原菌的测定 | 第47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3.1 环境因子及细菌总数变化情况 | 第47-48页 |
4.3.2 病原菌分布变化情况 | 第48-49页 |
4.3.3 陆源入海直排口环境水质与病原菌相关性分析 | 第49-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秦皇岛近岸海域海滨浴场病原菌现状分析 | 第54-62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54-56页 |
5.1.1 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5.2.1 样品采集 | 第56页 |
5.2.2 环境因子及细菌总数的测定 | 第56-57页 |
5.2.3 病原菌的测定 | 第57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5.3.1 环境因子及细菌总数变化情况 | 第57-58页 |
5.3.2 病原菌分布变化情况 | 第58-59页 |
5.3.3 海滨浴场环境水质与病原菌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