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6页 |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5 主要贡献 | 第17-19页 |
| 第2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理论 | 第19-28页 |
| 2.1 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 | 第19-20页 |
| 2.2 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分类 | 第20-23页 |
| 2.2.1 按照交易对象的形态进行分类 | 第20-22页 |
| 2.2.2 按照原生资产的不同分类 | 第22-23页 |
| 2.3 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筹资中的作用 | 第23-28页 |
| 2.3.1 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 | 第23-26页 |
| 2.3.2 应用金融衍生工具的负面作用 | 第26-28页 |
| 第3章 企业筹资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8-40页 |
| 3.1 企业筹资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 | 第28-31页 |
| 3.1.1 市场风险 | 第28-29页 |
| 3.1.2 信用风险 | 第29-30页 |
| 3.1.3 流动性风险 | 第30页 |
| 3.1.4 营运风险 | 第30-31页 |
| 3.1.5 法律风险 | 第31页 |
| 3.2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 | 第31-33页 |
| 3.2.1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双重性 | 第31-32页 |
| 3.2.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隐蔽性 | 第32页 |
| 3.2.3 风险迅速蔓延的网络效应 | 第32-33页 |
| 3.3 企业筹资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成因 | 第33-37页 |
| 3.3.1 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点 | 第34页 |
| 3.3.2 企业筹资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宏观层面原因 | 第34-36页 |
| 3.3.3 企业筹资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微观层面原因 | 第36-37页 |
| 3.4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范措施 | 第37-40页 |
| 3.4.1 信息披露监管 | 第37-38页 |
| 3.4.2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第38页 |
| 3.4.3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 第38-39页 |
| 3.4.4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监管 | 第39-40页 |
| 第4章 ZH集团在筹资活动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情况 | 第40-46页 |
| 4.1 ZH集团概况 | 第40页 |
| 4.2 ZH集团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固定借款成本的案例分析 | 第40-42页 |
| 4.3 ZH集团中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波动的案例分析 | 第42-46页 |
| 第5章 ZH集团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筹资的风险防范 | 第46-56页 |
| 5.1 基于会计处理角度防范风险 | 第46-50页 |
| 5.1.1 会计计量角度 | 第46-48页 |
| 5.1.2 报表披露角度 | 第48-50页 |
| 5.2 加强内部控制抵御经济风险 | 第50-53页 |
| 5.2.1 传统内控管理局限性分析 | 第50页 |
| 5.2.2 内控管理优化措施 | 第50-53页 |
| 5.3 强化金融监管实现风险控制 | 第53-56页 |
| 5.3.1 金融监管现状 | 第53页 |
| 5.3.2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建议 | 第53-56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56页 |
|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