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34页 |
| 第一章 六经辨证 | 第11-21页 |
| 1 概况 | 第11-12页 |
| 2 概念 | 第12页 |
| 3 思维特征 | 第12-19页 |
| 3.1 整体观 | 第12-15页 |
| 3.2 首辨阴阳 | 第15-16页 |
| 3.3 以八纲辨证定病性 | 第16-17页 |
| 3.4 以脏腑经络系统定病位 | 第17-18页 |
| 3.5 思维实质 | 第18-19页 |
| 4 应用范围 | 第19-20页 |
| 5 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变应性鼻炎 | 第21-34页 |
| 1 概况 | 第21-22页 |
| 2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诊疗情况 | 第22-23页 |
| 2.1 变应原及发病机制 | 第22页 |
| 2.2 AR的诊断 | 第22-23页 |
| 2.3 西医治疗包括以下4个方面 | 第23页 |
| 3 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诊疗情况 | 第23-34页 |
| 3.1 中医病名 | 第23-24页 |
| 3.2 目前诊疗概况 | 第24-3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调查研究 | 第34-77页 |
| 1 病例资料搜集 | 第34-37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5页 |
| 1.4 纳入标准 | 第35-36页 |
| 1.5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 1.6 中医六经辨证标准 | 第36-37页 |
| 2 方法 | 第37-38页 |
| 2.1 调查方法 | 第37-38页 |
| 2.2 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 3 结果 | 第38-52页 |
| 3.1 一般资料情况 | 第38-43页 |
| 3.2 病史情况 | 第43-44页 |
| 3.3 主要症状和体征情况 | 第44-45页 |
| 3.4 主要兼症情况 | 第45-46页 |
| 3.5 六经病的分布情况以及与主要症状在各病分布情况 | 第46-48页 |
| 3.6 主要的全身性症状 | 第48-52页 |
| 4 结果分析 | 第52-65页 |
| 4.1 一般资料 | 第52-53页 |
| 4.2 诱发因素情况 | 第53-57页 |
| 4.3 病史情况 | 第57-59页 |
| 4.4 主要症状情况 | 第59-61页 |
| 4.5 症状体征及在六经病分布情况分析 | 第61-65页 |
| 5 梳理及讨论 | 第65-75页 |
| 5.1 致病因素 | 第65-69页 |
| 5.2 变应性鼻炎六经辨证病因病机、证型以及证候特点 | 第69-75页 |
| 6 结论 | 第75-77页 |
| 结语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附表 | 第85-87页 |
| 综述 | 第87-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 个人简历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