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气虚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第11-21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1-16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1-14页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2-14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5页 |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5页 |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第15-16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 2.1 临床病例分组 | 第16页 |
| 2.2 药品来源 | 第16页 |
| 2.3 治疗方法、疗程 | 第16-17页 |
| 2.4 注意事项 | 第17页 |
| 3 观测指标 | 第17-18页 |
| 3.1 安全性观测 | 第17页 |
| 3.2 疗效性观测 | 第17-18页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8-19页 |
| 4.1 中风病中医症候计分方法 | 第18页 |
| 4.2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疗效评定分级标准 | 第18-19页 |
| 4.3 生活能力状态(ADL)积分评定标准 | 第19页 |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9页 |
| 6 统计学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 1 临床资料分布比较 | 第21-22页 |
| 2 治疗结果 | 第22-24页 |
| 3 安全性分析 | 第24页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50页 |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7-32页 |
| 1.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 第28-30页 |
| 1.2 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 | 第30-31页 |
| 1.3 中风病气虚血瘀型的研究及治疗现状 | 第31-32页 |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32-41页 |
| 2.1 脑缺血的西医发病机理探讨 | 第32-35页 |
| 2.2 急性脑缺血的治疗 | 第35-41页 |
| 2.2.1 基础治疗 | 第35-36页 |
| 2.2.2 溶栓治疗 | 第36页 |
| 2.2.3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 第36-37页 |
| 2.2.4 降纤酶治疗 | 第37-38页 |
| 2.2.5 外科手术治疗 | 第38页 |
| 2.2.6 脑神经保护治疗 | 第38页 |
| 2.2.7 康复治疗 | 第38-41页 |
| 3 补阳还五汤的理论来源 | 第41-42页 |
| 4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作用机制 | 第42-43页 |
| 5 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探讨 | 第43-49页 |
| 6 问题与展望 | 第49-50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附录 | 第56-60页 |
| 综述 | 第60-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