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伪狂犬病毒 | 第11-14页 |
1.1.1 形态结构 | 第11页 |
1.1.2 病毒基因组 | 第11-12页 |
1.1.3 主要结构蛋白 | 第12-13页 |
1.1.4 疱疹病毒的结构解析进展 | 第13-14页 |
1.2 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3 细菌人工染色体简介 | 第14-17页 |
1.3.1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修饰技术 | 第15-17页 |
1.3.2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 | 第1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PRV中国株及Bartha-K61囊膜蛋白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及差异分析 | 第19-31页 |
2.1 材料 | 第19页 |
2.2 方法 | 第19-20页 |
2.2.1 数据收集 | 第19页 |
2.2.2 进化分析 | 第19页 |
2.2.3 抗原表位分析 | 第19-20页 |
2.2.4 序列比对分析 | 第20页 |
2.3 结果 | 第20-29页 |
2.3.1 囊膜蛋白进化树分析 | 第20-21页 |
2.3.2 10种囊膜蛋白的抗原表位预测及序列比对分析 | 第21-29页 |
2.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编码基因完整的伪狂犬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 | 第31-48页 |
3.1 材料 | 第31-32页 |
3.1.1 质粒和菌株 | 第31页 |
3.1.2 工具酶和试剂 | 第31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3.1.4 部分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31-32页 |
3.2 方法 | 第32-39页 |
3.2.1 病毒扩增与基因组提取 | 第32页 |
3.2.2 引物设计 | 第32-33页 |
3.2.3 PRV病毒全基因组的提取及AcclⅠ单一酶切位点验证 | 第33页 |
3.2.4 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33-37页 |
3.2.5 PRV病毒全基因组的提取及酶切处理 | 第37页 |
3.2.6 转移载体与病毒基因组的共转染 | 第37页 |
3.2.7 病毒的蚀斑纯化 | 第37-38页 |
3.2.8 重组病毒的鉴定 | 第38页 |
3.2.9 重组病毒的鉴定及生长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3.3 结果 | 第39-46页 |
3.3.1 病毒AcclⅠ单一酶切位点验证 | 第39-40页 |
3.3.2 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40-41页 |
3.3.3 重组病毒的纯化及鉴定 | 第41-43页 |
3.3.4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形成的噬斑比较 | 第43-44页 |
3.3.5 重组病毒与亲本毒生长曲线比较 | 第44-45页 |
3.3.6 重组病毒与野毒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