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前言 | 第13-25页 |
1. 线虫的生物防治及捕食线虫真菌 | 第13-15页 |
1.1 植物寄生线虫 | 第13页 |
1.2 生物防治 | 第13-14页 |
1.3 捕食线虫真菌 | 第14-15页 |
2. 国内外对捕食器官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3. 捕食线虫真菌捕食器官的形成条件 | 第17-19页 |
4. 真菌产生氨气的作用及机理 | 第19-23页 |
5.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定性检测不同因素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过程中的氨气 | 第25-39页 |
一、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25-29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1.2 培养基 | 第2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1 氨基酸溶液的配制 | 第26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26页 |
2.3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26页 |
2.4 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AO)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26-2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二、硝酸盐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 | 第29-32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9页 |
1.2 培养基 | 第2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1 KNO_3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29页 |
2.3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29-30页 |
2.4 KNO_3对少孢节丛孢(AO)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3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4. 讨论 | 第31-32页 |
三、细菌对少孢节丛孢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32-35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1.2 培养基 | 第32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32-33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33页 |
2.3 嗜根寡养单胞菌(St)的活化与培养 | 第33页 |
2.4 嗜根寡养单胞菌(St)对少孢节丛孢(AO)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3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35页 |
四、线虫提取液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 | 第35-39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5页 |
1.2 培养基 | 第35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5-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36页 |
2.2 线虫的培养 | 第36页 |
2.3 线虫提取液(NE)的制备 | 第36页 |
2.4 线虫提取液(NE)对少孢节丛孢(AO)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36-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定量测定线虫提取液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过程中氨气量及pH的变化 | 第39-64页 |
一、定量检测线虫提取液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过程中的氨气量 | 第39-43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0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1.2 培养基 | 第3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39-4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40页 |
2.2 线虫的培养 | 第40页 |
2.3 线虫提取液(NE)的制备 | 第40页 |
2.4 线虫提取液(NE)对少孢节丛孢(AO)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40页 |
2.5 氨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基中氨的含量 | 第40-4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1-42页 |
4. 讨论 | 第42-43页 |
二、氨水对少孢节丛孢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43-46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1.2 培养基 | 第43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43-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44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44页 |
2.3 氨水对Arthrobotrys oligospora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4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6页 |
三、定量检测线虫提取液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过程中菌丝内外pH的变化 | 第46-51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46页 |
1.2 培养基 | 第46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46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4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46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46-47页 |
2.3 线虫提取液(NE)的制备 | 第47页 |
2.4 菌丝内外pH的变化 | 第4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7-50页 |
3.1 pH计检菌丝外pH的变化 | 第47-48页 |
3.2 溴甲酚紫检测菌丝外pH的变化 | 第48-49页 |
3.3 菌丝内部pH的变化 | 第49-50页 |
4. 讨论 | 第50-51页 |
四、线虫提取液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过程中pacC、mep、amet和areA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 第51-64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51页 |
1.2 培养基 | 第51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9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52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52页 |
2.3 线虫提取液(NE)的制备 | 第52页 |
2.4 菌丝样品的收集 | 第52页 |
2.5 pacC、mep、amet和areA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52-59页 |
2.5.1 引物设计 | 第53-57页 |
2.5.2 RNA的提取 | 第57-58页 |
2.5.3 cDNA的合成 | 第58-59页 |
2.5.4 定量PCR | 第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环境pH和缓冲液浓度对诱导捕食器官的影响 | 第64-76页 |
一、缓冲液浓度对少孢节丛孢产生捕食器官数目的影响 | 第64-66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4页 |
1.2 培养基 | 第64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64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6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64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64页 |
2.3 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的配制 | 第64-65页 |
2.4 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中,线虫提取液对少孢节丛孢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6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页 |
二、缓冲液pH对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数目的影响 | 第66-69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6-67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6页 |
1.2 培养基 | 第66-67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67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6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7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67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67页 |
2.3 线虫提取液(NE)的制备 | 第67页 |
2.4 不同p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的配制 | 第67页 |
2.5 不同p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中线虫提取液对少孢节丛孢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6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7-68页 |
4. 讨论 | 第68-69页 |
三、环境pH对少孢节丛孢捕器数量及氨气量的影响 | 第69-76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9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69页 |
1.2 培养基 | 第69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69页 |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6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2.1 Arthrobotrys oligospora的活化与培养 | 第69页 |
2.2 Arthrobotrys oligospora孢子的收集 | 第69-70页 |
2.3 线虫提取液(NE)的制备 | 第70页 |
2.4 pH4、5、6、7、8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的配制 | 第70页 |
2.5 不同p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液中线虫提取液对少孢节丛孢捕食器官的诱导 | 第7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0-74页 |
3.1 pH对少孢节丛孢产捕食器官的影响 | 第70-71页 |
3.2 pH对少孢节丛孢产氨气的影响 | 第71-74页 |
3.2.1 纳氏试剂定性检测氨的含量 | 第71-72页 |
3.2.2 氨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氨的含量 | 第72-74页 |
4. 讨论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9页 |
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