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生物学论文--农业生态学论文

江汉平原涝渍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方法第12-13页
        1.2.2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机制第13-14页
        1.2.3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第14-17页
    1.3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样品采集第18-21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8页
        2.1.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第18页
        2.1.2 试验小区管理第18页
    2.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2.2.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2.2.2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9页
        2.2.3 研究技术路线第19-20页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20-21页
        2.3.1 气样采集与分析第20页
        2.3.2 其他因子采集与分析第20页
        2.3.3 试验数据处理第20-21页
第三章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稻季甲烷排放研究第21-26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21-24页
        3.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夏季田间CH4排放特征第21-22页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夏季农田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第22-23页
        3.1.3 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标的因子分析第23-24页
    3.2 小结第24-26页
第四章 江汉平原涝渍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第26-33页
    4.1 不同种植模式下田间温室气体的时间变化特征第26-28页
        4.1.1 不同模式下田间CO2的季节排放特征第26页
        4.1.2 不同模式下田间CH4的季节排放特征第26-27页
        4.1.3 不同模式下田间N2O的季节排放特征第27-28页
    4.2 种植模式转变对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第28-33页
        4.2.1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季农田CO2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第28-29页
        4.2.2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季农田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第29-30页
        4.2.3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季农田N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第30-31页
        4.2.4 不同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综合增温效应第31-33页
第五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模型构建第33-41页
    5.1 不同涝渍水平下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模型第33-38页
        5.1.1 一般渍害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模型构建第33-35页
        5.1.2 一般涝害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速率模型构建第35-36页
        5.1.3 严重涝害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模型建立第36-38页
    5.2 模型模拟效果检验第38-40页
        5.2.1 经验模型模拟效果分析第38页
        5.2.2 温室气体实测值与模拟值相关关系第38-40页
    5.3 小结第40-41页
第六章 不同时间尺度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第41-48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6.1.1 试验区概况第41页
        6.1.2 试验设计第41页
        6.1.3 土样采集与分析第41-42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42-46页
        6.2.1 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42-43页
        6.2.2 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农化指标的影响第43-44页
        6.2.3 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生物因子的影响第44-45页
        6.2.4 土壤生物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第45-46页
    6.3 小结第46-4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48-50页
    7.1 主要结论第48-49页
    7.2 研究展望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7页
致谢第57-58页
个人简介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木材剩余物缓/控肥料对土壤养分动态的潜在影响及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