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2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机制 | 第13-14页 |
1.2.3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1.3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样品采集 | 第18-2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1.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18页 |
2.1.2 试验小区管理 | 第18页 |
2.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页 |
2.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0-21页 |
2.3.1 气样采集与分析 | 第20页 |
2.3.2 其他因子采集与分析 | 第20页 |
2.3.3 试验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江汉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稻季甲烷排放研究 | 第21-26页 |
3.1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3.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夏季田间CH4排放特征 | 第21-22页 |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夏季农田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3 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23-24页 |
3.2 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江汉平原涝渍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 第26-33页 |
4.1 不同种植模式下田间温室气体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26-28页 |
4.1.1 不同模式下田间CO2的季节排放特征 | 第26页 |
4.1.2 不同模式下田间CH4的季节排放特征 | 第26-27页 |
4.1.3 不同模式下田间N2O的季节排放特征 | 第27-28页 |
4.2 种植模式转变对土壤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 第28-33页 |
4.2.1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季农田CO2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2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季农田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3 不同种植模式对夏季农田N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4 不同种植模式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综合增温效应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模型构建 | 第33-41页 |
5.1 不同涝渍水平下温室气体排放的经验模型 | 第33-38页 |
5.1.1 一般渍害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模型构建 | 第33-35页 |
5.1.2 一般涝害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速率模型构建 | 第35-36页 |
5.1.3 严重涝害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5.2 模型模拟效果检验 | 第38-40页 |
5.2.1 经验模型模拟效果分析 | 第38页 |
5.2.2 温室气体实测值与模拟值相关关系 | 第38-40页 |
5.3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六章 不同时间尺度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第41-4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6.1.1 试验区概况 | 第41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6.1.3 土样采集与分析 | 第41-42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6.2.1 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42-43页 |
6.2.2 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农化指标的影响 | 第43-44页 |
6.2.3 稻虾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生物因子的影响 | 第44-45页 |
6.2.4 土壤生物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6.3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