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1 生态补偿项目市场化融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2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16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6-18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生态补偿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2.1.1 生态资源、生态资产与生态资本 | 第19-20页 |
2.1.2 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 | 第20-21页 |
2.1.3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1.4 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22-23页 |
2.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23-29页 |
2.2.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23-26页 |
2.2.2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 | 第26页 |
2.2.3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运作流程 | 第26-29页 |
第三章 我国生态补偿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分析 | 第29-45页 |
3.1 生态补偿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 第29-33页 |
3.1.1 我国生态补偿项目投融资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3.1.2 传统融资模式的困境 | 第31-32页 |
3.1.3 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的优势 | 第32-33页 |
3.2 生态补偿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7页 |
3.2.1 我国已具备相关法律制度和国家支持政策 | 第33-35页 |
3.2.2 我国有一批适宜资产证券化的生态补偿项目 | 第35页 |
3.2.3 国内资本市场具备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 第35页 |
3.2.4 我国已有实行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 | 第35-37页 |
3.3 生态补偿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分析 | 第37-45页 |
3.3.1 生态补偿资产证券化特点 | 第37页 |
3.3.2 生态资源资产价值化与市场化 | 第37-38页 |
3.3.3 生态补偿项目融资模式设计 | 第38-45页 |
第四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探索 | 第45-57页 |
4.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 第45-46页 |
4.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产证券化资产池的构建 | 第46-53页 |
4.2.1 基础资产 | 第46页 |
4.2.2 资产池的构建 | 第46-50页 |
4.2.3 融资成本的估算 | 第50-53页 |
4.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产证券化SPV的设立 | 第53-54页 |
4.3.1 SPV的特征 | 第53页 |
4.3.2 SPV的设立形式 | 第53-54页 |
4.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产证券化信用增级模式 | 第54-55页 |
4.4.1 外部信用增级模式选择 | 第54页 |
4.4.2 内部信用增级模式选择 | 第54-55页 |
4.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补偿项目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我国生态补偿项目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对策与建议 | 第57-61页 |
5.1 建立生态补偿项目资产证券化专项法律 | 第57-58页 |
5.2 建立规范的证券化交易市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58页 |
5.3 政府提供相应政策支持 | 第58-61页 |
5.3.1 出台相关财税优惠政策 | 第58-59页 |
5.3.2 多方政府机构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 第59页 |
5.3.3 大力培育中介服务体系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6.2 存在不足 | 第6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