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8-11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8-10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0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综合竞争力区划及空间集聚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综合竞争力区划空间集聚特征理论研究与发展 | 第11-12页 |
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综合竞争力区划空间集聚特征评价模型中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总体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16-21页 |
2.1 传统密度聚类DBSCAN算法概述 | 第16-17页 |
2.2 区间型数值模型与运算法则 | 第17-18页 |
2.2.1 区间型数据模型 | 第17页 |
2.2.2 区间型数值运算法则 | 第17页 |
2.2.3 混合类型变量运算法则 | 第17-18页 |
2.3 区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测度方法 | 第18页 |
2.4 研究区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搭建 | 第18-21页 |
第三章 中国省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 第21-26页 |
3.1 中国省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第21-24页 |
3.1.1 集中指数 | 第21-22页 |
3.1.2 地理联系率指数 | 第22-23页 |
3.1.3 区位熵法 | 第23-24页 |
3.2 集聚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模型在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的应用 | 第26-45页 |
4.1 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的提出与设计 | 第26-28页 |
4.1.1 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提出 | 第26-27页 |
4.1.2 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的设计 | 第27-28页 |
4.2 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评价模型的搭建 | 第28-30页 |
4.3 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在全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的应用 | 第30-41页 |
4.3.1 研究单元的选取 | 第30-31页 |
4.3.2 数据来源及综合竞争力指标数据标准化 | 第31-32页 |
4.3.3 综合竞争力指标数据的降维 | 第32页 |
4.3.4 全国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图的构建 | 第32-41页 |
4.4 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中国省域竞争力区划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变化的联系 | 第45-56页 |
5.1 区间型密度聚类DBSCAN算法省域综合竞争力区划演变过程 | 第45-48页 |
5.2 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 第48-54页 |
5.3 省域竞争力区划与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变化的联系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6.1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56-57页 |
6.1.1 主要成果 | 第56-57页 |
6.1.2 主要创新点 | 第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
论文发表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