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概述 | 第9-10页 |
1.3 钢-混凝土组合楼层体系特点 | 第10页 |
1.4 钢-混凝土组合楼层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5 本文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5.1 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2 组合楼层模型建立 | 第14-24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组合楼层模型 | 第14-15页 |
2.2.1 模型概况 | 第14-15页 |
2.2.2 模型设计 | 第15页 |
2.2.3 加载方案 | 第15页 |
2.3 组合楼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5-23页 |
2.3.1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16-18页 |
2.3.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8-21页 |
2.3.3 材料的屈服准则与破坏准则 | 第21-22页 |
2.3.4 有限元模型、计算收敛性控制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整体楼层模型性能分析 | 第24-51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模型计算过程 | 第24-25页 |
3.3 混凝土板内钢筋与柱连接对组合楼层影响 | 第25-27页 |
3.3.1 模型SJM1与模型SJM2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3.3.2 分析结果 | 第27页 |
3.4 模型SJM1模拟结果 | 第27-32页 |
3.4.1 主要模拟结果及现象 | 第27-28页 |
3.4.2 模型极限承载力 | 第28-31页 |
3.4.3 主次梁钢-混凝土交界面纵向滑移 | 第31-32页 |
3.5 模型SJM1主梁混凝土翼缘板有效宽度分析 | 第32-38页 |
3.5.1 有效宽度定义 | 第33-34页 |
3.5.2 影响有效宽度的主要因素 | 第34-35页 |
3.5.3 模型SJM1主梁混凝土翼缘板有效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35-38页 |
3.5.4 分析结果 | 第38页 |
3.6 主梁应力分析 | 第38-40页 |
3.6.1 极限状态时主梁应力状态 | 第38页 |
3.6.2 主梁弯矩 | 第38-40页 |
3.7 次梁应力分析 | 第40-43页 |
3.7.1 极限状态时次梁应力状态 | 第40-41页 |
3.7.2 次梁弯矩 | 第41-43页 |
3.8 混凝土翼缘板应力分析 | 第43-46页 |
3.8.1 混凝土翼缘板开裂前后X向应力 | 第43-44页 |
3.8.2 极限状态时混凝土板Z向应力 | 第44-45页 |
3.8.3 混凝土板面X钢筋应力 | 第45-46页 |
3.8.4 分析结果 | 第46页 |
3.9 模型SJM1主次梁抗弯强度分析 | 第46-49页 |
3.9.1 《钢结构设计规范》中的组合梁设计方法 | 第46-48页 |
3.9.2 模型SJM1主次梁抗弯强度 | 第48-49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 楼层主梁与单独主梁的对比分析 | 第51-59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单独主梁模型SJM3计算过程 | 第52页 |
4.3 单独主梁模型SJM3模拟结果 | 第52-56页 |
4.3.1 主要模拟结果与现象 | 第53-55页 |
4.3.2 钢-混凝土交界面纵向滑移 | 第55页 |
4.3.3 单独主梁内力 | 第55-56页 |
4.4 模型SJM1与模型SJM3混凝土板应力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计算分析及设计建议 | 第59-63页 |
5.1 主梁的分析及设计 | 第59-60页 |
5.1.1 主梁极限承载力 | 第59页 |
5.1.2 主梁变形计算 | 第59-60页 |
5.2 次梁的分析及设计 | 第60-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63-64页 |
6.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