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社区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 第15-16页 |
2.1.1 社区金融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社区金融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关系型贷款理论 | 第16-17页 |
2.2.1 关系型贷款的概念 | 第16页 |
2.2.2 关系型贷款与软信息 | 第16页 |
2.2.3 关系型贷款与社区金融 | 第16-17页 |
2.3 金融共生理论 | 第17-19页 |
2.3.1 金融共生理论概述 | 第17页 |
2.3.2 社区金融的金融共生分析 | 第17-19页 |
3 我国社区金融的发展前景、市场空间及目标客户 | 第19-28页 |
3.1 我国社区金融的发展前景 | 第19-20页 |
3.1.1 社区金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 第19页 |
3.1.2 社区金融是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助推器 | 第19页 |
3.1.3 社区金融是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必然趋势 | 第19-20页 |
3.2 我国社区金融的市场空间 | 第20页 |
3.2.1 我国社区居民金融需求旺盛,社区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 第20页 |
3.2.2 我国社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社区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 第20页 |
3.2.3 国外银行社区金融实践表明社区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 第20页 |
3.3 我国社区金融的目标客户 | 第20-28页 |
3.3.1 家庭生命周期与金融需求 | 第20-21页 |
3.3.2 目标客户细分 | 第21-22页 |
3.3.3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第22-26页 |
3.3.4 潜在客户分析 | 第26-28页 |
4 国内外银行社区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28-35页 |
4.1 美国的银行发展现状——以美国富国银行为例 | 第28-30页 |
4.1.1 美国富国银行概述 | 第28页 |
4.1.2 美国富国银行的经营特点 | 第28-29页 |
4.1.3 美国富国银行的经验启示 | 第29-30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4.2.1 民生银行 | 第31页 |
4.2.2 平安银行 | 第31页 |
4.2.3 兴业银行 | 第31-32页 |
4.3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4.3.1 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 第32页 |
4.3.2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社区金融形成一定冲击 | 第32页 |
4.3.3 银行对发展社区金融的认识不统一 | 第32-33页 |
4.3.4 社区金融网点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 第33页 |
4.3.5 社区金融商业模式尚未形成,盈利能力不足 | 第33页 |
4.3.6 现有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 第33-34页 |
4.3.7 核心人才短缺,员工素质有待提升 | 第34页 |
4.3.8 与社区金融配套的科技系统及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 第34-35页 |
5 我国商业银行的社区金融发展策略 | 第35-44页 |
5.1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商业模式 | 第35-36页 |
5.1.1 低成本 | 第35页 |
5.1.2 业务发展 | 第35页 |
5.1.3 店长负责制 | 第35-36页 |
5.2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管控机制 | 第36页 |
5.2.1 管理体系建设 | 第36页 |
5.2.2 运行机制建设 | 第36页 |
5.2.3 风险控制机制建设 | 第36页 |
5.3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竞争策略 | 第36-41页 |
5.3.1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选址策略 | 第36-37页 |
5.3.2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产品策略 | 第37-38页 |
5.3.3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营销策略 | 第38-39页 |
5.3.4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服务策略 | 第39页 |
5.3.5 我国商业银行社区金融的激励策略 | 第39-41页 |
5.4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的政策建议 | 第41-44页 |
5.4.1 坚定信心,开辟蓝海 | 第41页 |
5.4.2 情系民生,创立品牌 | 第41页 |
5.4.3 总体规划,精准布点 | 第41页 |
5.4.4 理顺体制,连锁经营 | 第41-42页 |
5.4.5 特色门店,金融管家 | 第42页 |
5.4.6 质量管控,存优汰劣 | 第42页 |
5.4.7 充实团队,强化培训 | 第42-43页 |
5.4.8 模式创新,价值提升 | 第43-4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