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页 |
1.3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2 绩效审计的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2.1 绩效审计的涵义及模式 | 第17-18页 |
2.1.1 绩效审计的涵义 | 第17页 |
2.1.2 绩效审计的主要模式 | 第17-18页 |
2.2 绩效审计的标准与方法 | 第18-21页 |
2.2.1 绩效审计的标准 | 第18-19页 |
2.2.2 绩效审计的方法 | 第19-21页 |
2.3 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3.4 绩效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3 C支行在绩效审计方面现状 | 第23-27页 |
3.1 C支行基本情况简介 | 第23页 |
3.2 C支行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 | 第23-25页 |
3.2.1 以“领导干部或班子履职绩效审计”为代表的模式 | 第23-24页 |
3.2.2 以“财务资产绩效审计”为代表的模式 | 第24页 |
3.2.3 以“业务部门管理绩效审计”为代表的模式 | 第24-25页 |
3.3 C支行绩效审计的标准与方法 | 第25页 |
3.4 C支行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 | 第25-27页 |
3.4.1 指标群选取及设置 | 第26页 |
3.4.2 权重设置 | 第26-27页 |
4 C支行在绩效审计中的问题与原因剖析 | 第27-31页 |
4.1 C支行在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4.1.1 缺乏系统、规范的绩效审计体系 | 第27页 |
4.1.2 绩效评价标准模糊 | 第27页 |
4.1.3 绩效审计方法陈旧 | 第27-28页 |
4.1.4 绩效审计成果运用与转化单一 | 第28页 |
4.1.5 缺乏高素质绩效审计人才 | 第28-29页 |
4.2 C支行在绩效审计中的问题原因剖析 | 第29-31页 |
4.2.1 外部环境的局限性 | 第29页 |
4.2.2 审计人员的人力资源建设不全面 | 第29-30页 |
4.2.3 绩效审计质量控制体制不完善 | 第30页 |
4.2.4 外部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缺失 | 第30-31页 |
5 加强C支行绩效审计的对策 | 第31-37页 |
5.1 科学构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 第31-32页 |
5.1.1 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相结合 | 第31页 |
5.1.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第31-32页 |
5.1.3 全面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 第32页 |
5.2 进一步强化风险导向绩效审计模式 | 第32页 |
5.3 确立以多种审计方法并重的绩效审计方法 | 第32-33页 |
5.4 绩效审计成果运用与转化要体现多层次性 | 第33页 |
5.5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 第33-34页 |
5.5.1 强化现有审计人才队伍 | 第33-34页 |
5.5.2 专家队伍建设 | 第34页 |
5.6 借鉴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 | 第34-37页 |
5.6.1 创新审计方法 | 第34-35页 |
5.6.2 完善绩效审计质量控制,提升审计质量 | 第35页 |
5.6.3 加强横向监督,推行同业互查 | 第35-36页 |
5.6.4 充分发挥外部监控作用 | 第36-37页 |
6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