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职业论文

职业压力视角下的过度劳动问题及其规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理论意义第8-9页
        1.1.3 实践意义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职业压力表现第10-11页
        1.2.2 职业压力成因第11页
        1.2.3 职业压力对策第11-12页
        1.2.4 职业压力与健康关系第12-13页
        1.2.5 过度劳动表现第13页
        1.2.6 过度劳动成因第13-14页
        1.2.7 过度劳动对策第14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页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5-16页
第2章 职业压力与过度劳动的相关理论第16-20页
    2.1 认知交互作用理论第16页
    2.2 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第16-17页
    2.3 劳动策略选择模型第17-19页
    2.4 劳动关系平衡理论第19-20页
第3章 职业压力与过度劳动关系研究第20-25页
    3.1 职业压力结构因子分析第20-22页
        3.1.1 职业压力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0页
        3.1.2 职业压力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0-22页
    3.2 过度劳动结构因子分析第22-23页
        3.2.1 过度劳动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2页
        3.2.2 过度劳动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2-23页
    3.3 职业压力与过度劳动结构关系分析第23-25页
第4章 职业压力视角下的过度劳动效应第25-30页
    4.1 过度劳动负面影响第25-27页
        4.1.1 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第25页
        4.1.2 影响家庭和谐稳定第25-26页
        4.1.3 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第26页
        4.1.4 降低劳动者个人福利第26页
        4.1.5 典型案例分析第26-27页
    4.2 过度劳动原因分析第27-30页
        4.2.1 组织原因第27-28页
        4.2.2 职业原因第28页
        4.2.3 家庭环境原因第28-29页
        4.2.4 员工个体原因第29-30页
第5章 过度劳动的规制第30-36页
    5.1 过度劳动的预防第30-33页
        5.1.1 积极引导主流价值观,牢固树立科学劳动观第30-31页
        5.1.2 开展过度劳动的体系性研究第31-32页
        5.1.3 完善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第32页
        5.1.4 建立过度劳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第32-33页
        5.1.5 健全劳动市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第33页
    5.2 过度劳动的应对第33-34页
        5.2.1 加强对过度劳动的劳动保障监察第33-34页
        5.2.2 扶持养生和健康管理企业,加快培养相关人才第34页
    5.3 过度劳动的后果处理第34-36页
        5.3.1 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第34-35页
        5.3.2 明确过劳死的法律判定标准和法律责任第35-36页
第6章 结语第36-37页
致谢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2-43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经济因素研究--基于对武汉市调查数据分析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中国精神研究--兼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