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1.3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职业压力表现 | 第10-11页 |
1.2.2 职业压力成因 | 第11页 |
1.2.3 职业压力对策 | 第11-12页 |
1.2.4 职业压力与健康关系 | 第12-13页 |
1.2.5 过度劳动表现 | 第13页 |
1.2.6 过度劳动成因 | 第13-14页 |
1.2.7 过度劳动对策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职业压力与过度劳动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 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 第16页 |
2.2 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 | 第16-17页 |
2.3 劳动策略选择模型 | 第17-19页 |
2.4 劳动关系平衡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职业压力与过度劳动关系研究 | 第20-25页 |
3.1 职业压力结构因子分析 | 第20-22页 |
3.1.1 职业压力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页 |
3.1.2 职业压力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3.2 过度劳动结构因子分析 | 第22-23页 |
3.2.1 过度劳动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页 |
3.2.2 过度劳动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3.3 职业压力与过度劳动结构关系分析 | 第23-25页 |
第4章 职业压力视角下的过度劳动效应 | 第25-30页 |
4.1 过度劳动负面影响 | 第25-27页 |
4.1.1 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 第25页 |
4.1.2 影响家庭和谐稳定 | 第25-26页 |
4.1.3 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 | 第26页 |
4.1.4 降低劳动者个人福利 | 第26页 |
4.1.5 典型案例分析 | 第26-27页 |
4.2 过度劳动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4.2.1 组织原因 | 第27-28页 |
4.2.2 职业原因 | 第28页 |
4.2.3 家庭环境原因 | 第28-29页 |
4.2.4 员工个体原因 | 第29-30页 |
第5章 过度劳动的规制 | 第30-36页 |
5.1 过度劳动的预防 | 第30-33页 |
5.1.1 积极引导主流价值观,牢固树立科学劳动观 | 第30-31页 |
5.1.2 开展过度劳动的体系性研究 | 第31-32页 |
5.1.3 完善法律,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 | 第32页 |
5.1.4 建立过度劳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 第32-33页 |
5.1.5 健全劳动市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 第33页 |
5.2 过度劳动的应对 | 第33-34页 |
5.2.1 加强对过度劳动的劳动保障监察 | 第33-34页 |
5.2.2 扶持养生和健康管理企业,加快培养相关人才 | 第34页 |
5.3 过度劳动的后果处理 | 第34-36页 |
5.3.1 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 第34-35页 |
5.3.2 明确过劳死的法律判定标准和法律责任 | 第35-3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2-43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