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会”范畴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4页
    1. 选题缘由第11页
    2. 选题研究现状第11-14页
一、马克思“社会”范畴形成的理论渊源第14-18页
    1.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第14-15页
    2. 费尔巴哈的“类”第15-18页
二、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存在论分析第18-30页
    1. “社会”是“现实的人”的人类概念第18-21页
        (1) 作为类的“个人”第18-19页
        (2) 现实的“个人”第19-20页
        (3) 社会是人的世界第20-21页
    2. “社会”是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相互作用的产物第21-24页
        (1) 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的产生第21-22页
        (2) 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第22-23页
        (3) 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统一第23-24页
    3. “社会”是各种关系的共同体第24-25页
        (1) 社会是人与自身、物以及他人之间关系的总和第24-25页
        (2) 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客观系统第25页
    4. “社会”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25-30页
        (1) 社会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第25-26页
        (2) 社会与国家第26-28页
        (3) 社会与历史第28-30页
三、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动态分析第30-37页
    1. “社会”是自然、人与社会三者的统一第30-32页
        (1) 社会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第30页
        (2) 社会是人与人的统一第30-31页
        (3) 社会是人的社会与社会的人的统一第31-32页
    2. “社会”与社会形态的发展第32-33页
        (1) 社会与社会形态的异质性第32-33页
        (2) 社会与社会形态的同一性第33页
    3.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第33-37页
        (1) 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内涵第34-35页
        (2)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35-37页
四、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当代价值第37-41页
    1. 马克思“社会”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第37-38页
    2. 马克思“社会”范畴的方法论启示第38-40页
    3. 马克思“社会”范畴为社会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白鼠空间导航中路标学习和路径整合的关系
下一篇:论舍勒的质料先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