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无功补偿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2 无功补偿装置的发展 | 第15-16页 |
| 1.3 无功补偿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 2 配电网基本特性分析 | 第20-28页 |
| 2.1 配电网的电压计算 | 第20-22页 |
| 2.1.1 配电网的电压降落 | 第20-21页 |
| 2.1.2 配电网的电压损耗 | 第21-22页 |
| 2.1.3 配电网的电压偏移 | 第22页 |
| 2.2 配电网的损耗计算 | 第22-24页 |
| 2.2.1 线路的功率损耗 | 第22-23页 |
| 2.2.2 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 第23-24页 |
| 2.3 三相不平衡分析 | 第24-26页 |
| 2.3.1 三相不平衡的影响及危害 | 第24-25页 |
| 2.3.2 三相不对称负载分析 | 第25-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方法 | 第28-42页 |
| 3.1 无功补偿装置的基本结构 | 第28-29页 |
| 3.2 无功补偿装置的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 3.3 无功电流检测算法的分析、比较及选取 | 第31-38页 |
| 3.3.1 传统p-q运算方式 | 第31-33页 |
| 3.3.2 传统ip-iq运算方式 | 第33-34页 |
| 3.3.3 改进的ip-iq运算方式 | 第34-37页 |
| 3.3.4 检测算法的比较与选取 | 第37-38页 |
| 3.4 无功补偿控制方法的分析及改进 | 第38-41页 |
| 3.4.1 电流的间接控制 | 第38-40页 |
| 3.4.2 电流的直接控制 | 第40页 |
| 3.4.3 控制方法的改进 | 第40-4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无功补偿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 | 第42-66页 |
| 4.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42-53页 |
| 4.1.1 简易系统模型 | 第42页 |
| 4.1.2 改进无功检测算法模型 | 第42-50页 |
| 4.1.3 变流控制模型 | 第50-51页 |
| 4.1.4 逆变主电路模型 | 第51-53页 |
| 4.2 常用负载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3-64页 |
| 4.2.1 仿真模型参数设置 | 第53-55页 |
| 4.2.2 连接电抗器取值不同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 4.2.3 三相不对称运行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 4.2.4 改进电流控制方法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2-6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5 无功补偿装置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 | 第66-82页 |
| 5.1 无功补偿装置的组成及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第66-72页 |
| 5.1.1 主电路模块 | 第66-68页 |
| 5.1.2 信号检测模块 | 第68-70页 |
| 5.1.3 驱动电路模块 | 第70-71页 |
| 5.1.4 保护电路模块 | 第71-72页 |
| 5.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72-78页 |
| 5.2.1 主程序部分 | 第73-74页 |
| 5.2.2 定时器中断处理子程序 | 第74-75页 |
| 5.2.3 A/D转换子程序 | 第75-76页 |
| 5.2.4 电压电流数据处理子程序 | 第76-77页 |
| 5.2.5 电压电流过限处理子程序 | 第77-78页 |
| 5.3 实验板调试 | 第78-8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2-86页 |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 6.2 展望 | 第83-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