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3页 |
1.2.1 生态承载力 | 第11-12页 |
1.2.2 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计算模型 | 第16-20页 |
2.1 生态足迹 | 第16-17页 |
2.1.1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 第16-17页 |
2.1.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17页 |
2.2 能值—生态足迹 | 第17-20页 |
2.2.1 能值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2.2 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 第18-20页 |
第三章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3.1 自然概况 | 第20-22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3.1.3 水文概况 | 第21-22页 |
3.1.4 气象特征 | 第22页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4页 |
第四章辽河源头区的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24-51页 |
4.1 辽河源头区传统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4-33页 |
4.1.1 辽河源头区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 第24-27页 |
4.1.2 辽河源头区2013年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7页 |
4.1.3 辽河源头区 2006-201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27-29页 |
4.1.4 辽河源头区 2006-2013年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29-31页 |
4.1.5 辽河源头区2006年-2013年生态赤字与盈余 | 第31-33页 |
4.2 辽河源头区能值—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33-50页 |
4.2.1 辽河源头区2013年能值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33-34页 |
4.2.2 辽河源头区2013年能值生态足迹计算 | 第34-36页 |
4.2.3 辽河源头区 2006-2013年能值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36-38页 |
4.2.4 辽河源头区 2006-2013年能值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38-49页 |
4.2.5 辽河源头区 2006-2010年生态赤字/盈余分析 | 第49-50页 |
4.3 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比较 | 第50-51页 |
第五章结论与对策 | 第51-5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5.2 对策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