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声学工程论文--超声工程论文--超声的应用论文

超声波测风系统的研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超声波测风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第14页
    1.3 现有超声波测风技术第14-19页
        1.3.1 时差法第14-16页
        1.3.2 频差法第16-17页
        1.3.3 相位差法第17页
        1.3.4 多普勒法第17-18页
        1.3.5 互相关法和广义互相关法第18-19页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文要达到的技术指标第19-21页
        1.4.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20页
        1.4.2 本文要达到的技术指标第20-21页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第21-24页
第2章 模拟式改进型时差法超声测风系统研究第24-34页
    2.1 超声测风系统的硬件设计第24-28页
        2.1.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第24-25页
        2.1.2 电源电路设计第25页
        2.1.3 控制及通信电路设计第25-26页
        2.1.4 超声波传感器驱动电路设计第26-27页
        2.1.5 超声波接收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第27-28页
    2.2 时差法超声测风系统的软件设计第28-29页
        2.2.1 程序总体流程第28-29页
        2.2.2 上位机测试软件设计第29页
    2.3 风洞试验与结果分析第29-33页
        2.3.1 对射式改进型时差法超声波测风仪风洞测试第29-30页
        2.3.2 反射式改进型时差法超声波测风仪风洞测试第30-32页
        2.3.3 测试结果分析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基于二阶矩的时延估计算法的退化第34-44页
    3.1 alpha稳定分布噪声第34-36页
    3.2 超声测风系统对时延估计精度的要求第36页
    3.3 超声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第36-38页
        3.3.1 超声回波信号的高斯模型第36-37页
        3.3.2 超声回波信号的混合指数模型第37-38页
        3.3.3 超声回波信号的双指数模型第38页
    3.4 二阶统计量类时延估计算法的退化第38-40页
        3.4.1 互相关时延估计法的退化第38-39页
        3.4.2 仿真实验第39-40页
    3.5 实测超声回波信号时延估计第40-43页
        3.5.1 实验平台简介第41页
        3.5.2 实测数据离线计算第41-43页
    3.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alpha噪声下超声回波信号时延估计算法的研究第44-64页
    4.1 基于循环共变的超声回波信号时延估计算法第44-51页
        4.1.1 共变第44-45页
        4.1.2 循环共变第45-46页
        4.1.3 仿真实验第46-51页
    4.2 基于归一化循环相关的超声回波信号时延估计算法第51-56页
        4.2.1 归一化循环相关第51-53页
        4.2.2 仿真实验第53-56页
    4.3 实测超声回波信号时延估计第56-57页
    4.4 归一化循环相关法的快速实现第57-61页
        4.4.1 循环相关第57-58页
        4.4.2 互相关法的快速计算方法第58页
        4.4.3 快速傅立叶算法第58-59页
        4.4.4 计算速度对比实验第59-61页
    4.5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5章 数字式超声波测风系统样机测试与分析第64-74页
    5.1 超声波测风系统的搭建第64-67页
        5.1.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第64-65页
        5.1.2 微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第65页
        5.1.3 采样电路设计第65-66页
        5.1.4 系统软件设计第66-67页
    5.2 无风环境时延估计测试第67-69页
    5.3 自制小风洞测试与结果分析第69-70页
    5.4 EDE1-5 型低速风洞测试与结果分析第70-73页
    5.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6页
    6.1 全文总结第74-75页
    6.2 研究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第80-84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跑步机的心肺耐力运动处方研究与实验
下一篇:企业碳审计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