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法院业绩考评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1.1 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理论界定 | 第11-14页 |
1.1.1 考评 | 第11-12页 |
1.1.2 法院业绩考评制度 | 第12-13页 |
1.1.3 法官与法院业绩考评 | 第13-14页 |
1.2 我国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1.2.1 新中国成立前的法院业绩考评 | 第14-15页 |
1.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院业绩考评 | 第15页 |
1.2.3 改革开放以来的法院业绩考评 | 第15-16页 |
1.3 我国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依据 | 第16-19页 |
1.3.1 我国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16-17页 |
1.3.2 我国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第2章 我国现行法院业绩考评制度之实证分析 | 第19-26页 |
2.1 我国现行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现状 | 第19-22页 |
2.1.1 S省高院业绩考评制度实况 | 第19-20页 |
2.1.2 B市某中级法院业绩考评制度实况 | 第20-21页 |
2.1.3 总体概况 | 第21-22页 |
2.2 我国现行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特点 | 第22-26页 |
2.2.1 考评内容数字化痕迹明显 | 第22-23页 |
2.2.2 考评制度的行政化色彩浓厚 | 第23-24页 |
2.2.3 考核标准的企业化管理倾向 | 第24-26页 |
第3章 域外法官考评制度之借鉴 | 第26-31页 |
3.1 英美法系法官考评制度----以美国为例 | 第26-28页 |
3.2 大陆法系法官考评制度----以德国、澳门为例 | 第28-29页 |
3.2.1 德国法官考评制度 | 第28-29页 |
3.2.2 澳门法官考评制度 | 第29页 |
3.3 域外借鉴对我国法院考评制度的启示 | 第29-31页 |
第4章 我国法院业绩考评制度中不合理因素对刑事诉讼运行的影响 | 第31-38页 |
4.1 对于于结案率的考核 | 第31-33页 |
4.1.1 结案率的计算及功能 | 第31-32页 |
4.1.2 考核结案率的弊端 | 第32-33页 |
4.2 对于上诉发改率的考核 | 第33-35页 |
4.2.1 上诉发改率的计算及功能 | 第33-34页 |
4.2.2 考核上诉发改率的弊端 | 第34-35页 |
4.3 对于上诉率的考核 | 第35-38页 |
4.3.1 上诉率的计算及功能 | 第35-36页 |
4.3.2 考核上诉率的弊端 | 第36-38页 |
第5章 我国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理性化建构的基本理路 | 第38-45页 |
5.1 完善法院业绩考评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8-41页 |
5.1.1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统一原则 | 第38-39页 |
5.1.2 综合平衡原则 | 第39页 |
5.1.3 科学化原则----符合刑事诉讼规律和特点 | 第39-40页 |
5.1.4 体现和保障司法独立原则 | 第40-41页 |
5.2 完善我国法院业绩考评制度的建议 | 第41-45页 |
5.2.1 修改法院业绩考评中的不科学、不合理指标 | 第41-42页 |
5.2.2 科学、合理的评价法院刑事诉讼业绩指标 | 第42页 |
5.2.3 法院考评的改革应当为刑事诉讼正当化、理性化运作服务 | 第42-43页 |
5.2.4 合理适当的运用考核结果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件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