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5页 |
1.1.1 火灾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2 高温下钢结构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1.2 钢结构抗火研究概况及方法 | 第15-17页 |
1.2.1 钢结构抗火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2.2 钢结构抗火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6-17页 |
1.3 楔形变截面钢梁屈曲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1 常温下楔形变截面钢梁屈曲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2 高温下楔形变截面钢梁的屈曲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高温下钢材的材料特性 | 第20-34页 |
2.1 高温下钢材的热工特性 | 第20-23页 |
2.1.1 密度 ρ_s | 第20页 |
2.1.2 热膨胀系数 αs | 第20-21页 |
2.1.3 比热系数C_s | 第21-22页 |
2.1.4 热传导系数 λ_s | 第22-23页 |
2.2 高温下钢材的力学性能 | 第23-29页 |
2.2.1 泊松比v_s | 第23-24页 |
2.2.2 弹性模量E_T | 第24-25页 |
2.2.3 屈服强度fy_T | 第25-26页 |
2.2.4 应力—应变关系 | 第26-29页 |
2.3 高温下钢材的内部温度计算 | 第29-32页 |
2.3.1 分析假定 | 第29页 |
2.3.2 钢材内部温度 | 第29-31页 |
2.3.3 钢材屈服温度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高温下楔形工字钢梁的弹性弯扭屈曲 | 第34-56页 |
3.1 传热学基本理论 | 第34-37页 |
3.1.1 火灾下热传递方式 | 第34-36页 |
3.1.2 室内火灾升温曲线 | 第36-37页 |
3.2 高温下楔形变截面构件的应力 | 第37-44页 |
3.2.1 坐标系 | 第38-39页 |
3.2.2 正应力及其合力 | 第39-40页 |
3.2.3 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剪应力 | 第40-43页 |
3.2.4 横向正应力 | 第43-44页 |
3.3 高温下楔形变截面构件弯扭失稳时的线性应变能 | 第44-49页 |
3.3.1 变截面梁的自由扭转 | 第45-46页 |
3.3.2 变截面梁的翘曲扭转 | 第46-48页 |
3.3.3 绕弱轴的弯曲 | 第48-49页 |
3.4 高温下楔形变截面梁段弯扭失稳 | 第49-50页 |
3.4.1 弯扭屈曲的总应变能 | 第49页 |
3.4.2 楔形变截面梁段的弯扭屈曲计算 | 第49-50页 |
3.5 高温下不同截面尺寸变截面钢梁临界弯矩算例 | 第50-53页 |
3.6 高温下简支楔形变截面梁的弹性弯扭屈曲算例 | 第53-54页 |
3.6.1 k = Wx0/ Wx1时楔形变截面梁弹性弯扭屈曲计算 | 第53-54页 |
3.6.2 k=0 时楔形变截面梁弹性弯扭屈曲计算 | 第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基于ANSYS的高温下楔形工字钢梁稳定性分析 | 第56-80页 |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6-58页 |
4.1.1 单元选取 | 第56页 |
4.1.2 材料模型 | 第56页 |
4.1.3 单元划分 | 第56-57页 |
4.1.4 边界条件 | 第57页 |
4.1.5 荷载施加方式 | 第57-58页 |
4.2 简支楔形变截面梁温度场分析 | 第58-64页 |
4.2.1 γ = 3 时温度场分析 | 第58-60页 |
4.2.2 γ = 1 时温度场分析 | 第60-62页 |
4.2.3 不同楔率变截面梁温度场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4.3 端弯矩作用下高温楔形截面梁静力分析 | 第64-69页 |
4.3.1 k=Wx0/ Wx1时静力分析 | 第64-66页 |
4.3.2 k=0 时静力分析 | 第66-68页 |
4.3.3 不同楔率变截面梁高温下静力分析对比 | 第68-69页 |
4.4 高温下简支楔形变截面梁弯扭屈曲有限元分析 | 第69-78页 |
4.4.1 k=Wx0/ Wx1时弯扭屈曲分析 | 第69-73页 |
4.4.2 k=0 时弯扭屈曲分析 | 第73-76页 |
4.4.3 不同楔率变截面梁高温下弯扭屈曲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4.4.4 理论计算与ANSYS计算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