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化境”理论的景观意境研究--以新中式居住区景观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社会背景第12页
        1.1.2 社会问题第12-13页
        1.1.3 人的精神需求第13-14页
    1.2 概念界定第14-15页
        1.2.1 新中式风格第14-15页
        1.2.2 新中式景观第15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研究框架第16页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第16-21页
    2.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产生第16-19页
        2.1.1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第16-18页
        2.1.2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哲学文化第18页
        2.1.3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表达第18-19页
    2.2 园林意境之溯源第19-21页
        2.2.1 园林意境第19-20页
        2.2.2 田园诗、山水画与园林第20-21页
    2.3 总结第21页
第三章 园林“化境”理论第21-31页
    3.1 化境理论的提出背景第21-23页
        3.1.1 文化迷惘第21-23页
        3.1.2 西方建筑评价标准难以评价中国园林第23页
    3.2 “化境”的理论基础第23-25页
        3.2.1 汉字与园林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第23-24页
        3.2.2 理论的提出第24-25页
    3.3 化境理论的内容第25-28页
        3.3.1 “化境”理论的来源第25-26页
        3.3.2 化境的文化体现第26-27页
        3.3.3 化境的诠释能力第27-28页
    3.4 化境八章的景观解读第28-29页
        3.4.1 化境八章的内容阐述第28页
        3.4.2 化境八章的景观体现第28-29页
    3.5 总结第29-31页
第四章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化境”解读第31-39页
    4.1 北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化境解读第31-36页
        4.1.1 北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结构特点第31-32页
        4.1.2 北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布置手法第32-34页
        4.1.3 北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片段诠释第34-35页
        4.1.4 北方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质感表达第35-36页
    4.2 江南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化境解读第36-39页
        4.2.1 江南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结构特点第36-37页
        4.2.2 江南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布置手法第37页
        4.2.3 江南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片段诠释第37-38页
        4.2.4 江南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质感表达第38-39页
第五章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化境”总述第39-49页
    5.1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结构组成第39-41页
        5.1.1 新中式景观的园路规划第39-40页
        5.1.2 新中式景观的节点处理第40-41页
    5.2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布置手法第41-43页
        5.2.1 山水布局第41-42页
        5.2.2 亭台楼榭的位置经营第42页
        5.2.3 景墙、柱体的运用第42-43页
        5.2.4 景观小品的布置第43页
    5.3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片段诠释第43-46页
        5.3.1 文化符号第43-44页
        5.3.2 文化符号的景观表达第44-46页
    5.4 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的质感表达第46-48页
        5.4.1 材料的选择第46页
        5.4.2 面层的处理第46-47页
        5.4.3 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第47-48页
    5.5 总结第48-49页
第六章 结语第49-51页
    6.1 新中式景观的设计原则第49-50页
    6.2 对今后设计的指导第50页
    6.3 新中式景观的发展前景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2页
附录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件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光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斜拉索布置方式对斜拉桥抗震能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