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管理主体 | 第21-26页 |
2.1 传播平台管理主体 | 第21-22页 |
2.1.1 平台管理主体的职能 | 第21页 |
2.1.2 平台管理主体的受控因素 | 第21-22页 |
2.2 内容传播管理主体 | 第22-24页 |
2.2.1 内容传播管理主体的职能 | 第22-23页 |
2.2.2 内容传播管理主体的受控因素 | 第23-24页 |
2.3 订阅反馈管理主体 | 第24-26页 |
2.3.1 订阅反馈管理主体的职能 | 第24-25页 |
2.3.2 订阅反馈管理主体的受控因素 | 第25-26页 |
第3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管理对象 | 第26-38页 |
3.1 订阅号传播平台的管理 | 第26-30页 |
3.1.1 账号认证管理 | 第26页 |
3.1.2 账号行为规范 | 第26-27页 |
3.1.3 平台功能设置 | 第27-30页 |
3.2 订阅号传播内容的管理 | 第30-34页 |
3.2.1 新闻资讯信息 | 第30-31页 |
3.2.2 公共服务信息 | 第31-33页 |
3.2.3 电子商务信息 | 第33-34页 |
3.3 订阅号传播终端的管理 | 第34-38页 |
3.3.1 用户评论 | 第34-36页 |
3.3.2 用户分组 | 第36-38页 |
第4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管理机制 | 第38-45页 |
4.1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发布把关机制 | 第38-40页 |
4.1.1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发布特点 | 第38-39页 |
4.1.2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审核举措 | 第39-40页 |
4.2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过程监测机制 | 第40-42页 |
4.2.1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监测对象 | 第40-41页 |
4.2.2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监督举措 | 第41-42页 |
4.3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后续处理机制 | 第42-45页 |
4.3.1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举报和核实 | 第42-43页 |
4.3.2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的应对举措 | 第43-45页 |
第5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5-51页 |
5.1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5.1.1 账号认证管理不严 | 第45页 |
5.1.2 不良信息传播泛滥 | 第45-47页 |
5.1.3 侵权行为频繁发生 | 第47页 |
5.2 微信公众订阅号传播管理的优化对策 | 第47-51页 |
5.2.1 加强账号认证管理 | 第48页 |
5.2.2 完善信息把关机制 | 第48-49页 |
5.2.3 明确侵权责任承担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 在校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