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结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一) 规范分析法 | 第12页 |
(二) 实践分析法 | 第12页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12页 |
(四) 综合分析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 第13-19页 |
一、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基本概念 | 第13-15页 |
(一) 文化产业的概念 | 第13页 |
(二) 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概念 | 第13-14页 |
(三) 文化强国视域下的文化产业法治建设 | 第14-15页 |
二、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15-16页 |
(一) 政府角色与促进理论 | 第15页 |
(二) 政府角色理论的法治基础 | 第15-16页 |
三、加强法治建设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 第16-19页 |
(一) 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16页 |
(二)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需要 | 第16-17页 |
(三) 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 第17-18页 |
(四) 推进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关键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 第19-25页 |
一、我国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现状 | 第19-20页 |
(一) 立法层面 | 第19页 |
(二) 实践层面 | 第19-20页 |
二、我国文化产业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一) 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 第21页 |
(二) 立法位阶偏低 | 第21-22页 |
(三) 立法偏重管理 | 第22页 |
(四) 与市场规则存在冲突 | 第22-23页 |
(五) 基本法规“文化产业促进法”缺失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文化产业法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一、缺失基本上位法是导致法规冲突的根本原因 | 第25-26页 |
二、政府职能转变不足是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 | 第26-27页 |
三、缺乏有效司法救济是产业无序的最终原因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域外文化强国的法澡经验对我国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启示 | 第29-35页 |
一、域外文化强国的文化产业法治经验 | 第29-32页 |
(一) 美国文化产业法治现状 | 第29-30页 |
(二) 法国文化产业法治现状 | 第30页 |
(三) 日本文化产业法治现状 | 第30-31页 |
(四) 韩国文化产业法治现状 | 第31-32页 |
二、对我国文化产业法治建设的启示 | 第32-35页 |
(一) 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法律保障体系 | 第32-33页 |
(二) 尽快制定文化产业方面的基本法 | 第33页 |
(三) 构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 第33页 |
(四) 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 第33-35页 |
第五章 以文化强国为目标推进文化产业法治建设——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 第35-49页 |
一、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5-36页 |
(一) 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必要性 | 第35页 |
(二) 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原则 | 第36-39页 |
(一)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 第37页 |
(二) 坚持管理与促进并重 | 第37-38页 |
(三) 市场化与政府规则相协调原则 | 第38页 |
(四) 科学、民主、合理的立法原则 | 第38-39页 |
三、《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宗旨 | 第39页 |
四、《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理论基础 | 第39-42页 |
(一) 经济基础分析 | 第40-41页 |
(二) 政治基础分析 | 第41页 |
(三) 社会基础分析 | 第41-42页 |
五、《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结构 | 第42-44页 |
(一) 体例结构 | 第42-43页 |
(二) 基本规则导向 | 第43-44页 |
六、《文化产业促进法》的体系 | 第44-49页 |
(一) 立法体系 | 第44-45页 |
(二) 管理体系 | 第45-46页 |
(三) 促进主体与被促进主体 | 第46页 |
(四) 基本权利和义务 | 第46-47页 |
(五) 奖惩机制与救济手段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