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选题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 | 第12-14页 |
1.2.1 选题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2.2 选题学术价值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本文写作框架 | 第18-19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9-21页 |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9页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19-21页 |
2 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21-36页 |
2.1 为什么选择全要素生产率 | 第21-25页 |
2.1.1 规模效率 | 第21-22页 |
2.1.2 范围效率 | 第22页 |
2.1.3 X-效率 | 第22-23页 |
2.1.4 成本效率 | 第23-24页 |
2.1.5 全要素生产率 | 第24-25页 |
2.2 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测度方法 | 第25-29页 |
2.2.1 索洛残差法 | 第25-26页 |
2.2.2 隐性变量法 | 第26页 |
2.2.3 参数法 | 第26-28页 |
2.2.4 非参数法 | 第28-29页 |
2.3 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及其分解 | 第29-34页 |
2.3.1 传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 第29-30页 |
2.3.2 径向距离函数 | 第30-33页 |
2.3.3 求解全域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测算 | 第36-50页 |
3.1 投入与产出指标设定 | 第36-38页 |
3.2 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38-40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测算 | 第40-44页 |
3.4 ML-指数与GML-指数的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3.5 GML-指数的传递性检验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 | 第50-57页 |
4.1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σ-收敛 | 第50-51页 |
4.2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β-收敛 | 第51-56页 |
4.2.1 绝对β-收敛 | 第52-53页 |
4.2.2 相对β-收敛 | 第53-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一:GML指数及其分解(2009—2010、2010—1011和2011—2012) | 第65-66页 |
附录二:GML指数传递性的理论证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