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引言 | 第10-15页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0.2.1 国外离岸金融中心研究 | 第11-12页 |
0.2.2 国内离岸金融中心研究 | 第12-13页 |
0.2.3 层次分析法在选址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26页 |
1.1 离岸金融中心概述 | 第15-17页 |
1.1.1 离岸金融中心的含义 | 第15页 |
1.1.2 离岸金融中心的分类 | 第15-17页 |
1.2 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7-18页 |
1.2.2 金融创新理论 | 第18页 |
1.2.3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1.3 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历程 | 第19-21页 |
1.4 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过程 | 第21-26页 |
1.4.1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 | 第21-23页 |
1.4.2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 第23-26页 |
2. 国际典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 | 第26-31页 |
2.1 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中心 | 第26-27页 |
2.2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 | 第27-28页 |
2.3 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中心 | 第28页 |
2.4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 | 第28-31页 |
3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概况 | 第31-35页 |
3.1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历史回顾 | 第31-32页 |
3.1.1 离岸金融业务的初创阶段(1989—1994) | 第31页 |
3.1.2 离岸金融业务快速发展阶段(1994-1998) | 第31页 |
3.1.3 离岸金融业务停办整顿阶段(1998—2002) | 第31-32页 |
3.1.4 重整后继续发展阶段(2002-今) | 第32页 |
3.2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3.2.1 内外分离型的业务模式 | 第32页 |
3.2.2 传统的银行业务为主的业务种类 | 第32-33页 |
3.2.3 港澳地区为主要离岸客户群 | 第33页 |
3.2.4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 第33页 |
3.3 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第33-35页 |
3.3.1 总体发展规模小 | 第33页 |
3.3.2 业务品种少,金融创新程度低 | 第33-34页 |
3.3.3 配套服务少,风险抵抗能力差 | 第34页 |
3.3.4 业务盈利水平差 | 第34-35页 |
4 青岛市离岸金融中心建设条件研究 | 第35-48页 |
4.1 青岛市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4.1.1 宏观层面 | 第35页 |
4.1.2 产业结构 | 第35页 |
4.1.3 商业银行 | 第35-36页 |
4.1.4 区域经济发展 | 第36页 |
4.1.5 货币国际化 | 第36-37页 |
4.2 青岛市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适宜性研究 | 第37-48页 |
4.2.1. 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 | 第37-38页 |
4.2.2 适宜性评价指标排序 | 第38-42页 |
4.2.3 青岛市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适宜性评价 | 第42-48页 |
4.2.3.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42-44页 |
4.2.3.2 金融市场发展 | 第44-46页 |
4.2.3.3 政治的稳定性 | 第46页 |
4.2.3.4 法律及政策支持 | 第46-48页 |
5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对青岛的启示 | 第48-55页 |
5.1 模式选择及功能定位 | 第48-49页 |
5.2 服务对象及业务范围 | 第49页 |
5.3 国家法律及监管体系 | 第49-50页 |
5.4 青岛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5.4.1 创新金融业务,提高银行竞争力 | 第50-51页 |
5.4.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离岸金融监管 | 第51-52页 |
5.4.3 申办亚洲韩元业务,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第52-53页 |
5.4.4 引进人才资源,构筑离岸金融人才阵地 | 第53页 |
5.4.5 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其他离岸金融中心经验 | 第53-55页 |
6 结束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