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7页 |
1.1.1 成都“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新目标 | 第13页 |
1.1.2 成都市近郊农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 第13-16页 |
1.1.3 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第16-17页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范围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4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6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2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6.3 论文的技术路线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论文相关概念的国内外理论研究与思考 | 第21-40页 |
2.1 乡村旅游 | 第21-25页 |
2.1.1 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第21-22页 |
2.1.2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第22-23页 |
2.1.3 本文对乡村旅游的定义 | 第23-25页 |
2.2 近郊区 | 第25-29页 |
2.2.1 古代近郊区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2 现代近郊区定义 | 第26页 |
2.2.3 本文对近郊区概念的界定 | 第26-29页 |
2.3 近郊农村聚居点 | 第29-31页 |
2.4 聚居点空间布局 | 第31-38页 |
2.4.1 国外理论研究 | 第31-33页 |
2.4.2 国内理论研究 | 第33-38页 |
2.5 本文对农村聚居点空间布局的定义与思考 | 第38-40页 |
第三章:聚居点空间布局与乡村旅游业的耦合性研究 | 第40-114页 |
3.1 成都市近郊农村聚居点研究 | 第41-57页 |
3.1.1 郫县 | 第42-43页 |
3.1.2 新都 | 第43-44页 |
3.1.3 龙泉驿 | 第44-45页 |
3.1.4 双流 | 第45-47页 |
3.1.5 温江 | 第47-48页 |
3.1.6 青白江 | 第48-49页 |
3.1.7 近郊农村聚居点空间布局 | 第49-57页 |
3.2 成都市近郊传统农村聚居点空间布局 | 第57-65页 |
3.2.1 选址与发展 | 第58-59页 |
3.2.2 空间形态 | 第59-60页 |
3.2.3 空间结构 | 第60-63页 |
3.2.4 公共服务设施 | 第63页 |
3.2.5 道路交通 | 第63-65页 |
3.3 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 第65-86页 |
3.3.1 近郊旅游资源条件 | 第66页 |
3.3.2 郫县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 第66-69页 |
3.3.3 新都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 第69-73页 |
3.3.4 龙泉驿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 第73-75页 |
3.3.5 双流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 第75-76页 |
3.3.6 温江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 第76-77页 |
3.3.7 青白江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 第77-79页 |
3.3.8 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旅游资源分析 | 第79-81页 |
3.3.9 近郊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第81-86页 |
3.4 耦合性研究 | 第86-114页 |
3.4.1 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87-91页 |
3.4.2 耦合模型的验证 | 第91-103页 |
3.4.3 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与农村聚居点空间布局耦合分析 | 第103-114页 |
第四章:乡村旅游业影响下的近郊农村聚居点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4-132页 |
4.1 产业转型过程中典型案例分析 | 第115-118页 |
4.1.1 案例一:农科村 | 第115-116页 |
4.1.2 案例二:江家堰“江家菜地 | 第116页 |
4.1.3 案例三:红砂村 | 第116-117页 |
4.1.4 案例分析 | 第117-118页 |
4.2 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自身因素 | 第118-121页 |
4.2.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118-119页 |
4.2.2 休闲方式 | 第119页 |
4.2.3 客源市场 | 第119-120页 |
4.2.4 交通可达性 | 第120-121页 |
4.3 聚居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121-132页 |
4.3.1 选址的影响因素 | 第121-123页 |
4.3.2 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123-125页 |
4.3.3 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因素 | 第125-130页 |
4.3.4 道路交通的影响因素 | 第130-132页 |
第五章 乡村旅游业影响下的成都市近郊新村聚居点空间布局的策略 | 第132-189页 |
5.1 空间布局原则 | 第133-134页 |
5.1.1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 第133页 |
5.1.2 四态(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合一 | 第133页 |
5.1.3 地域与文化保护传承 | 第133-134页 |
5.1.4 空间布局与产业发展协同 | 第134页 |
5.2 近郊农村聚居点选址 | 第134-148页 |
5.2.1 选址原则 | 第134-137页 |
5.2.2 影响选址的因素 | 第137-143页 |
5.2.3 聚居点选址策略 | 第143-148页 |
5.3 聚居点空间形态布局研究 | 第148-165页 |
5.3.1 空间形态布局基本原则 | 第153页 |
5.3.2 观光农业型农村聚居点空间形态研究 | 第153-160页 |
5.3.3 劳动参与型农村聚居点空间形态研究 | 第160-161页 |
5.3.4 乡村度假型农村聚居点空间形态研究 | 第161-163页 |
5.3.5 农村聚居点空间形态的规划引导 | 第163-165页 |
5.4 近郊新村聚居点交通规划 | 第165-177页 |
5.4.1 规划原则 | 第166-167页 |
5.4.2 布局形式 | 第167-173页 |
5.4.3 道路等级与断面 | 第173-177页 |
5.5 近郊新村居民点旅游服务设施布局 | 第177-189页 |
5.5.1 设置原则 | 第178页 |
5.5.2 基本内容 | 第178-186页 |
5.5.3 布局方式 | 第186-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