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论文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以上市商业银行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页
        一、研究背景第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0-11页
        一、研究方法第10-11页
        二、研究内容第11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1-12页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第12-14页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4-16页
        一、创新之处第14页
        二、不足之处第14-16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第16-21页
    第一节 金融中介理论第16-17页
        一、不确定性与金融中介第16页
        二、交易成本与金融中介第16页
        三、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第16-17页
        四、风险管理和金融中介第17页
    第二节 金融脱媒理论第17-18页
        一、风险成因论第18页
        二、金融监管成因论第18页
        三、交易成本成因论第18页
    第三节 金融创新理论第18-19页
    第四节 银行盈利理论第19-21页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第19页
        二、动力能力理论第19-21页
第三章 金融脱媒的现状分析第21-31页
    第一节 金融脱媒的表现第21-26页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变化第21-23页
        二、商业银行非传统业务的快速发展第23-24页
        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第24-26页
    第二节 金融脱媒成因第26-29页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第26页
        二、经济稳定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第26-27页
        三、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金融的逐步发展第27-28页
        四、居民理财观念的转变和企业融资决策方式的改变第28页
        五、其他成因第28-29页
    第三节 现阶段金融脱媒深化的特征第29-31页
        一、资产脱媒和负债脱媒程度不一第29-30页
        二、企业脱媒和居民脱媒程度不一第30页
        三、不同期限贷款脱媒程度不一第30-31页
第四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第31-37页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盈利来源第31-32页
        一、依靠利差收入获得盈利第31页
        二、依靠非利差收入获得盈利第31-32页
    第二节 金融脱媒对利差收入的影响第32-34页
        一、金融脱媒对存贷款规模的影响第32页
        二、金融脱媒对存贷款期限的影响第32-33页
        三、金融脱媒对存贷款定价的影响第33-34页
        四、金融脱媒对存贷款风险的影响第34页
    第三节 金融脱媒对非利差收入的影响第34-37页
        一、金融脱媒对非利差收入规模的影响第34-36页
        二、金融脱媒对非利差收入结构的影响第36-37页
第五章 金融脱媒多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的实证研究第37-46页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第37页
        一、样本选取第37页
        二、数据来源第37页
    第二节 变量的选取第37-40页
        一、金融脱媒效应指标的选取第38-39页
        二、商业银行盈利性指标的选取第39页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第39-40页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第40-46页
        一、平稳性检验第40-41页
        二、协整检验第41-42页
        三、异方差检验第42页
        四、模型的建立第42-43页
        五、对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第43-46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46-50页
    第一节 本文主要的分析结论第46-47页
    第二节 政策建议第47-50页
        一、合理控制规模增长,优化资产结构第47页
        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第47-48页
        三、完善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市场风险防范第48-49页
        四、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营运效率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下一篇:“营改增”对地方政府税收征管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苏州吴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