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钢框架结构新型耗能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和设计方法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钢框架梁柱的连接方式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0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20-22页
2 钢框架结构新型耗能梁柱节点的设计方法第22-4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新型钢框架耗能梁柱节点的三种构造形式第22-23页
    2.3 新型钢框架耗能梁柱节点耗能板的设计第23-28页
    2.4 矩形钢外套耗能装置的设计第28-35页
    2.5 C形钢外套耗能装置缝隙的设计第35-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钢框架结构新型耗能梁柱节点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数值分析第40-60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新型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概况第40-41页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1-45页
        3.3.1 试件材料参数和截面属性的选取第43页
        3.3.2 边界条件及加载第43-44页
        3.3.3 定义约束第44页
        3.3.4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第44-45页
    3.4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有限元分析第45-51页
        3.4.1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及承载能力第45-47页
        3.4.2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塑性铰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第47-48页
        3.4.3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沿宽度方向应力分布第48-51页
    3.5 影响新型耗能节点性能的因素分析第51-59页
        3.5.1 垫板厚度的影响第51-53页
        3.5.2 耗能板自由长度的影响第53-54页
        3.5.3 耗能板尺寸的影响第54-56页
        3.5.4 外套与耗能板间隙的影响第56-57页
        3.5.5 外套厚度的影响第57-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新型耗能节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耗能性能及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第60-82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加载制度第60-61页
    4.3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循环荷载下的有限元分析第61-69页
        4.3.1 应力和变形规律第61-65页
        4.3.2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滞回曲线第65-66页
        4.3.3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刚度退化第66-67页
        4.3.4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耗能性能第67-69页
    4.4 耗能板自由长度的影响第69-74页
        4.4.1 自由长度对无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第69-71页
        4.4.2 自由长度对矩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第71-72页
        4.4.3 自由长度对C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第72-74页
    4.5 垫板厚度的影响第74-78页
        4.5.1 垫板厚度对无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第74-75页
        4.5.2 垫板厚度对矩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第75-76页
        4.5.3 垫板厚度对C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第76-78页
    4.6 耗能板与外套之间缝隙大小的影响第78-79页
    4.7 耗能板宽厚比及截面面积的影响第79-81页
    4.8 本章小结第81-82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2-85页
    5.1 结论第82-84页
    5.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波浪作用下海上风机三桩基础的动力响应及疲劳寿命分析
下一篇:基于鸽群算法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