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钢框架梁柱的连接方式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2 钢框架结构新型耗能梁柱节点的设计方法 | 第22-4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新型钢框架耗能梁柱节点的三种构造形式 | 第22-23页 |
2.3 新型钢框架耗能梁柱节点耗能板的设计 | 第23-28页 |
2.4 矩形钢外套耗能装置的设计 | 第28-35页 |
2.5 C形钢外套耗能装置缝隙的设计 | 第35-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 钢框架结构新型耗能梁柱节点静力荷载作用下的数值分析 | 第40-60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新型钢框架梁柱节点的概况 | 第40-41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5页 |
3.3.1 试件材料参数和截面属性的选取 | 第43页 |
3.3.2 边界条件及加载 | 第43-44页 |
3.3.3 定义约束 | 第44页 |
3.3.4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 第44-45页 |
3.4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有限元分析 | 第45-51页 |
3.4.1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荷载—位移曲线及承载能力 | 第45-47页 |
3.4.2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塑性铰形成及其发展规律 | 第47-48页 |
3.4.3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沿宽度方向应力分布 | 第48-51页 |
3.5 影响新型耗能节点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51-59页 |
3.5.1 垫板厚度的影响 | 第51-53页 |
3.5.2 耗能板自由长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3.5.3 耗能板尺寸的影响 | 第54-56页 |
3.5.4 外套与耗能板间隙的影响 | 第56-57页 |
3.5.5 外套厚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新型耗能节点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耗能性能及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 | 第60-82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加载制度 | 第60-61页 |
4.3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循环荷载下的有限元分析 | 第61-69页 |
4.3.1 应力和变形规律 | 第61-65页 |
4.3.2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滞回曲线 | 第65-66页 |
4.3.3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刚度退化 | 第66-67页 |
4.3.4 三种构造形式耗能节点的耗能性能 | 第67-69页 |
4.4 耗能板自由长度的影响 | 第69-74页 |
4.4.1 自由长度对无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 | 第69-71页 |
4.4.2 自由长度对矩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3 自由长度对C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 | 第72-74页 |
4.5 垫板厚度的影响 | 第74-78页 |
4.5.1 垫板厚度对无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 | 第74-75页 |
4.5.2 垫板厚度对矩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 | 第75-76页 |
4.5.3 垫板厚度对C形外套耗能节点的影响 | 第76-78页 |
4.6 耗能板与外套之间缝隙大小的影响 | 第78-79页 |
4.7 耗能板宽厚比及截面面积的影响 | 第79-8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5.1 结论 | 第82-84页 |
5.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