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安徽茶区地方优良群体种种群普查与综合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1 野外样本采集第10-12页
        1.1.1 采集目的地的选择第10-11页
        1.1.2 采样样本的选择与采集第11页
        1.1.3 样本带回方法第11-12页
    1.2 形态学标记统计第12-14页
        1.2.1 动物形态学标记第12-13页
        1.2.2 植物形态学标记第13-14页
        1.2.3 茶树形态学标记第14页
    1.3 化学成分分析第14-16页
        1.3.1 茶多酚含量统计第15页
        1.3.2 咖啡碱含量统计第15-16页
        1.3.3 游离氨基酸含量统计第16页
    1.4 分子标记第16-20页
        1.4.1 DNA高效提取技术第17页
        1.4.2 RFLP标记技术第17-18页
        1.4.3 RAPD标记技术第18-19页
        1.4.4 SSR分子标记第19-20页
        1.4.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分析技术第20页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第20-23页
        1.5.1 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5.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8页
    2.1 实验材料第23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2.2.1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2 实验主要试剂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7页
        2.3.1 野外采样方法第24-25页
        2.3.2 形态学测量统计方法第25页
        2.3.3 生化成分提取与检测方法第25页
        2.3.4 茶树高效DNA的提取与检测法第25-26页
        2.3.5 SSR-PCR扩增体系与条件第26页
        2.3.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条件第26-27页
        2.3.7 银染第27页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27-28页
        2.4.1 多态性数据整理第27页
        2.4.2 数据分析第27-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56页
    3.1 形态学数据结果与分析第28-39页
        3.1.1 石婆店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28-29页
        3.1.2 九一六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29-30页
        3.1.3 金鸡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3.1.4 石关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1-32页
        3.1.5 龙眠山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2-33页
        3.1.6 松萝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3-34页
        3.1.7 竹铺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4-35页
        3.1.8 颜家岭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5-36页
        3.1.9 黄花山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6-37页
        3.1.10 汀溪群体种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与分析第37-38页
        3.1.11 不同地区群体种种群形态学指标测量结果综合分析第38-39页
    3.2 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分析第39-47页
        3.2.1 石婆店群体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分析第40页
        3.2.2 九一六群体种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0-41页
        3.2.3 大化坪群体种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1-42页
        3.2.4 石关群体种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2页
        3.2.5 龙眠山群体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2-43页
        3.2.6 松萝群体种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3页
        3.2.7 竹铺群体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3-44页
        3.2.8 颜家岭群体种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4-45页
        3.2.9 黄花山群体种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5-46页
        3.2.10 汀溪群体种化学成分结果与分析第46页
        3.2.11 不同区域群体种种群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综合分析第46-47页
    3.3 茶树基因组DNA高效提取法及检测第47-52页
        3.3.1 核酸定量仪检测DNA浓度和质量第47-50页
        3.3.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质量第50-51页
        3.3.3 PCR反应条带检测DNA质量第51页
        3.3.4 限制性内切酶切反应检测DNA质量第51-52页
        3.3.5 高效法时间与成本核算第52页
    3.4 茶树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与分析第52-56页
        3.4.1 供试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2-54页
        3.4.2 10个地区群体种种群的亲缘关系分析第54-56页
4 讨论第56-60页
    4.1 野外实地采样的意义与难点第56页
    4.2 形态学分析的意义与难点第56-57页
    4.3 化学成分分析的意义与难点第57页
    4.4 分子标记应用的意义与难点第57-58页
    4.5 茶树高效DNA提取法意义与难点第58页
    4.6 茶树优质群体种种质资源调查的意义与现状第58-60页
5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种质菘蓝对氮形态的差异化响应及ALA对其盐胁迫下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杨树连作障碍土壤生物修复功能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