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监督过失的刑事犯罪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序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监督过失理论的提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监督过失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一、监督过失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监督过失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监督过失犯罪概念 | 第14-18页 |
一、监督过失的概念 | 第14-17页 |
二、监督过失犯罪的概念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监督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 | 第18-19页 |
一、监督过失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 | 第18-19页 |
二、监督过失犯罪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 第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监督过失犯罪的客观要件 | 第21-31页 |
第一节 监督过失犯罪的实行行为 | 第21-24页 |
一、监督过失中实行行为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监督过失行为的构成 | 第22-23页 |
三、监督过失行为的认定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监督过失中的因果关系 | 第24-28页 |
一、监督过失中因果关系的特点 | 第24-26页 |
二、监督过失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 | 第26-27页 |
三、监督过失中因果关系中断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监督过失行为的违法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监督过失中的注意义务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注意义务的内容 | 第31-36页 |
一、结果预见义务 | 第31-34页 |
二、结果回避义务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注意义务的主观认识 | 第36-37页 |
一、认识因素包含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 | 第36页 |
二、监督过失中的意志因素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注意能力 | 第37-39页 |
一、注意能力 | 第37-39页 |
二、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监督过失犯罪的归责问题 | 第41-59页 |
第一节 监督过失犯罪的主体身份 | 第41-44页 |
一、监督过失犯罪主体的特殊要件 | 第41-42页 |
二、监督过失犯罪主体的认定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信赖原则在监督过失犯罪中的适用 | 第44-49页 |
一、信赖原则的内涵 | 第44-45页 |
二、信赖原则在监督过失中适用 | 第45-47页 |
三、信赖原则的适用范围 | 第47-48页 |
四、信赖原则的适用条件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客观归责理论的适用 | 第49-55页 |
一、客观归责理论与过失犯 | 第50-52页 |
二、客观归责论在监督过失犯罪中的适用 | 第52-55页 |
第四节 存在多层级监督过失场合的责任问题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