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4-32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4-18页 |
2.1.1 山地 | 第16页 |
2.1.2 谷地 | 第16-17页 |
2.1.3 泥石流堆积扇区 | 第17-18页 |
2.1.4 河谷平原区 | 第18页 |
2.2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类型 | 第18-23页 |
2.2.1 地层岩性 | 第18-21页 |
2.2.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第21-23页 |
2.3 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 第23-24页 |
2.3.1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2.3.2 新构造运动 | 第24页 |
2.4 地震 | 第24-25页 |
2.5 气象水文 | 第25-26页 |
2.5.1 气象 | 第25-26页 |
2.5.2 水文 | 第26页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2.6.1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 第27页 |
2.6.2 基岩裂隙水 | 第27页 |
2.7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7-28页 |
2.8 植被 | 第28-30页 |
2.9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30页 |
2.10 泥石流灾害史 | 第30-31页 |
2.11 既有防治工程的运行状况及可利用性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32-56页 |
3.1 泥石流沟危险度划分 | 第32-38页 |
3.1.1 区域泥石流活动性评判 | 第32-33页 |
3.1.2 泥石流沟危险度划分 | 第33-38页 |
3.2 泥石流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38-44页 |
3.2.1 泥石流的类型划分 | 第38-39页 |
3.2.2 泥石流分布特征 | 第39-44页 |
3.3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 第44-52页 |
3.3.1 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条件 | 第44-48页 |
3.3.2 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源条件 | 第48-52页 |
3.3.3 泥石流形成的水源条件 | 第52页 |
3.4 泥石流触发因素 | 第52-54页 |
3.4.1 地震 | 第52-53页 |
3.4.2 人类活动 | 第53页 |
3.4.3 降雨 | 第53-54页 |
3.5 典型泥石流过程简述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泥石流的危害 | 第56-64页 |
4.1 泥石流的危害范围 | 第56-58页 |
4.1.1 泥石流的危害范围 | 第56-57页 |
4.1.2 泥石流灾害危害区预测 | 第57-58页 |
4.2 泥石流的危害对象 | 第58-60页 |
4.2.1 流域生态与地质环境 | 第58页 |
4.2.2 居民点 | 第58页 |
4.2.3 各项工农业设施 | 第58-60页 |
4.3 泥石流的危害方式 | 第60-62页 |
4.3.1 淤埋和漫流 | 第61页 |
4.3.2 撞击、爬高与堵塞 | 第61页 |
4.3.3 冲刷和磨蚀 | 第61-62页 |
4.3.4 次生洪水 | 第62页 |
4.4 泥石流灾害的损失 | 第62-64页 |
4.4.1 直接损失 | 第62-63页 |
4.4.2 间接损失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泥石流流体特征 | 第64-75页 |
5.1 泥石流流体密度 | 第64-67页 |
5.1.1 现场调查试验法 | 第64-65页 |
5.1.2 泥石流形态调查法 | 第65-66页 |
5.1.3 经验公式法 | 第66页 |
5.1.4 结果评价与取值 | 第66-67页 |
5.2 泥石流峰值流量 | 第67-69页 |
5.3 泥石流流速 | 第69-71页 |
5.3.1 泥石流流速计算 | 第69-70页 |
5.3.2 泥石流中石块运动速度计算 | 第70-71页 |
5.4 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 | 第71页 |
5.5 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值 | 第71-75页 |
5.5.1 泥石流冲击力 | 第71-74页 |
5.5.2 泥石流冲起高度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泥石流及其危害的发展趋势 | 第75-79页 |
6.1 泥石流的发展趋势 | 第75-78页 |
6.1.1 泥石流沟道发展趋势 | 第75页 |
6.1.2 泥石流物源储备与积累速度 | 第75-76页 |
6.1.3 泥石流触发因素的发展趋势 | 第76-77页 |
6.1.4 泥石流小流域生态与地质环境变化趋势 | 第77页 |
6.1.5 泥石流活动的周期性与爆发频率 | 第77-78页 |
6.1.6 泥石流目前所处的发育阶段 | 第78页 |
6.2 泥石流危害的发展趋势 | 第78-79页 |
第七章 泥石流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 第79-83页 |
7.1 防治目标与标准 | 第79-80页 |
7.1.1 保护范围与保护目标 | 第79页 |
7.1.2 防治工程标准与建筑物等级 | 第79-80页 |
7.2 防治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80页 |
7.2.1 防治指导思想 | 第80页 |
7.2.2 防治原则 | 第80页 |
7.3 防治方案建议 | 第80-83页 |
7.3.1 建议方案一:生物生态措施+“停、固、排”工程措施 | 第81页 |
7.3.2 建议方案二:生物生态措施+“拦、固、排”工程措施 | 第81-82页 |
7.3.3 方案对比和推荐方案 | 第82-8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