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 传粉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开花物候与生殖特征 | 第20-23页 |
·植物个体的开花物候 | 第21页 |
·种群的开花物候 | 第21-23页 |
·繁育系统 | 第23-24页 |
·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者 | 第24-28页 |
·花部综合特征简述 | 第24-25页 |
·花部特征中的回报物与传粉者 | 第25-26页 |
·不同花型(雌雄异位) | 第26-27页 |
·传粉者 | 第27-28页 |
·结实格局及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资源限制 | 第29页 |
·花粉限制 | 第29-30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巫山淫羊藿开花物候与生殖特征 | 第33-47页 |
摘要 | 第33页 |
1 前言 | 第33-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单花水平和花部构成的观察 | 第35页 |
·群体和个体水平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45页 |
·环境因子变化 | 第36-38页 |
·单花、个体和种群开花物候 | 第38-42页 |
·单花、个体花期 | 第38-40页 |
·花部距的大小 | 第40-41页 |
·种群花期、开花振幅和相对开花强度分析 | 第41-42页 |
·物候指数和座果数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开花物候指数均值与变异系数分析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花部综合特征对巫山淫羊藿生殖成功的影响 | 第47-61页 |
摘要 | 第47页 |
1 前言 | 第47-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方法 | 第48-50页 |
·花部特征 | 第48-49页 |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检测 | 第49页 |
·繁育系统的检测 | 第49-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3 结果 | 第50-59页 |
·花部特征 | 第50-55页 |
·单花形态特征 | 第50-53页 |
·花部特征中的雌雄异位 | 第53-55页 |
·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结果 | 第55-56页 |
·繁育系统 | 第56-59页 |
·杂交指数 | 第56-57页 |
·花粉胚珠比(Pollen-ovule ratio,P/O) | 第57-58页 |
·套袋实验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巫山淫羊藿传粉者与花蜜分泌节律的研究 | 第61-71页 |
摘要 | 第61页 |
1 前言 | 第61-6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方法 | 第62-63页 |
·访花者的观察 | 第62页 |
·访花频率的观察 | 第62-63页 |
·花蜜分泌与含糖量测定变 | 第63页 |
·诱物实验 | 第63页 |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3 结果 | 第63-69页 |
·访花者种类和有效传粉者 | 第63-66页 |
·有效传粉者访花频率 | 第66页 |
·花蜜分泌节律与花蜜含糖量 | 第66-69页 |
·诱物实验 | 第69页 |
4 讨论 | 第69-71页 |
第五章 不同生境与花部特征对巫山淫羊藿结实特性的影响 | 第71-84页 |
摘要 | 第71页 |
1 前言 | 第71-7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实验材料 | 第72页 |
·方法 | 第72页 |
3 结果 | 第72-82页 |
·不同花部特征的繁殖特点比较 | 第72-77页 |
·生境内不同花部特征的繁殖特点比较 | 第72-74页 |
·生境间不同花部特征的繁殖特点比较 | 第74-77页 |
·种子产量 | 第77-79页 |
·生境内不同花部特征的种子产量 | 第77-78页 |
·生境间不同花部特征的种子产量差异 | 第78-79页 |
·种子大小 | 第79-82页 |
·生境内三花部特征的种子大小差异 | 第79-80页 |
·生境间不同花部特征的种子大小差异 | 第80-82页 |
4 讨论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巫山淫羊藿时空效应对生殖成功的影响 | 第84-95页 |
摘要 | 第84页 |
1 前言 | 第8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方法 | 第85页 |
·开花时间对巫山淫羊藿生殖成功的影响 | 第85页 |
·开花的空间效应对巫山淫羊藿生殖成功的影响 | 第85页 |
·数据分析 | 第85页 |
3 结果 | 第85-93页 |
·空间效应对生殖成功的影响 | 第85-89页 |
·果实形态 | 第85-86页 |
·对种子形态 | 第86-87页 |
·果实的种子数与败育率 | 第87-89页 |
·果实重量 | 第89页 |
·时间效应对生殖成功的影响 | 第89-93页 |
·果实形态 | 第89-90页 |
·对种子形态 | 第90-91页 |
·对果实的种子数与败育数的影响 | 第91-93页 |
·果实重量 | 第93页 |
4 讨论 | 第93-95页 |
第七章 密度制约作用对有性繁殖时期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95-105页 |
摘要 | 第95页 |
1 前言 | 第9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95-96页 |
·材料 | 第95-96页 |
·方法 | 第96页 |
·统计分析 | 第96页 |
·数据分析 | 第9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96-102页 |
·巫山淫羊藿繁殖初期的密度制约作用 | 第96-98页 |
·巫山淫羊藿开花生长时期的密度制约作用 | 第98-99页 |
·巫山淫羊藿果期生长的密度制约作用 | 第99-101页 |
·巫山淫羊藿有性繁殖时期形态参数的非参数检验 | 第101-102页 |
4 讨论 | 第102-105页 |
第八章 巫山淫羊藿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研究 | 第105-118页 |
摘要 | 第105页 |
1 前言 | 第10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6页 |
·材料 | 第105页 |
·方法 | 第105-106页 |
·培养基 | 第105-106页 |
·培养基组分 | 第106页 |
·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第106页 |
·培养条件 | 第106页 |
·数据处理 | 第10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6页 |
·不同培养基组分对花粉离体培养的影响 | 第106-111页 |
·蔗糖 | 第106-108页 |
·硼酸 | 第108-109页 |
·钙 | 第109-110页 |
·钾和镁 | 第110-111页 |
·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 第111-112页 |
·培养条件对巫山淫羊藿花粉离体培养的影响 | 第112-116页 |
·pH值 | 第112-114页 |
·光照强度 | 第114-115页 |
·温度 | 第115-116页 |
4 讨论 | 第116-118页 |
第九章 栽培的巫山淫羊藿有效成份及形态变化开花物候的研究 | 第118-128页 |
摘要 | 第118页 |
1 前言 | 第1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18-120页 |
·材料 | 第118-119页 |
·方法 | 第119-120页 |
·淫羊藿苷与黄酮成分测定 | 第119-120页 |
·巫山淫羊藿的形态参数 | 第120页 |
·开花物候 | 第120页 |
3 结果 | 第120-126页 |
·淫羊藿苷与黄酮成分测定 | 第120-123页 |
·色谱分离 | 第120-121页 |
·方法学考查 | 第121-122页 |
·栽培与野生巫山淫羊藿有效成分变化 | 第122-123页 |
·野生和栽培巫山淫羊藿形态参数比较 | 第123-124页 |
·栽培巫山淫羊藿的开花物候学研究 | 第124-126页 |
·单花、个体和种群开花物候 | 第124-125页 |
·种群花期、开花振幅和相对开花强度分析 | 第125-126页 |
4 讨论 | 第126-128页 |
第十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28-131页 |
2 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