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一)基于社会时代进展中大学的重要作用 | 第11页 |
(二)对弱势群体农村学生的关注 | 第11-12页 |
(三)基于笔者个人生活的经历与体验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一)对教育与社会分层相关概念的研究 | 第14-15页 |
(二)对教育与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对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关系的研究 | 第16页 |
(四)对农村学生上大学的境遇研究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二)访谈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资源匮乏:农村学生的先赋性境遇 | 第19-29页 |
一 农村学生自身所处的先赋性境遇 | 第19-24页 |
(一)政治身份的乏力 | 第19-21页 |
(二)经济资本的贫困 | 第21-23页 |
(三)文化屏障的隔阂 | 第23-24页 |
二 先赋性境遇下农村学生上大学的目的 | 第24-29页 |
(一)中心目的:改变命运,向上流动 | 第24-25页 |
(二)附带性目的:修身养性,求真善美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入场受限:大学入学机会遭遇 | 第29-35页 |
一 高考:大学场域的合理“入场券” | 第29-32页 |
(一)知识与政治权威 | 第29-30页 |
(二)平等与开放原则 | 第30-31页 |
(三)自致与竞争性流动 | 第31-32页 |
二 农村学生获取大学机会的有限性 | 第32-35页 |
(一)农村学生弃考弃学率不断攀升 | 第32-33页 |
(二)农村学生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有限性 | 第33页 |
(三)教育城市中心与重点学校制度对农村学生的制约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过程排斥:大学场域中被区隔分化 | 第35-44页 |
一 大学的规训与筛选 | 第35-37页 |
(一)知识技能的规训与筛选 | 第35-36页 |
(二)政治干部的规训与筛选 | 第36-37页 |
二 大学规训与筛选中的区隔分化 | 第37-44页 |
(一)教育阶层再生产中的排斥 | 第37-39页 |
(二)教育消费中的分割 | 第39-40页 |
(三)大学文化中的区隔 | 第40-44页 |
第五章 出场围困:职业高度获取乏力 | 第44-50页 |
一 职业是当下社会分层的标志 | 第44页 |
二 农村学生获取职业高度的风险 | 第44-47页 |
(一)大学文凭贬值趋势增强 | 第44-46页 |
(二)农村阶层子女就业疲软 | 第46-47页 |
三 向上流动受阻:农村学生获得的教育在“失灵” | 第47-50页 |
(一)教育社会分层流动功能弱化 | 第47-48页 |
(二)大学读书无用论在民间升温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破解农村学生困境的路径 | 第50-56页 |
一 缩小贫富差距,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第50-51页 |
二 强化教育公平,营造健康公平正义的社会选拔机制 | 第51页 |
三 积极变革大学教育,寻求学校教育支持 | 第51-54页 |
(一)提高大学质量,助推农村学生发展的“素质”高度 | 第51-52页 |
(二)降低农村学生的教育成本,提高上大学的回报率 | 第52-53页 |
(三)建立农村学生的弱势教育补偿机制 | 第53页 |
(四)注重职业高度获取,加强就业帮扶 | 第53-54页 |
四 农村学生的教育抉择 | 第54-56页 |
(一)剥离上大学价值的虚名 | 第54页 |
(二)转向职业技术教育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