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农业经济管理法令论文

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2-2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1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3 现有研究评述第20-21页
    1.4 研究设计与分析思路第21-23页
        1.4.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2 研究框架与路线第22-23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第23-25页
        1.5.1 研究的创新点第23页
        1.5.2 研究的难点第23-25页
第二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基础理论第25-34页
    2.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概述第25-29页
        2.1.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法律内涵第25-27页
        2.1.2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第27-29页
    2.2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法学理论基础第29-31页
        2.2.1 利益平衡理论第29-30页
        2.2.2 宏观调控理论第30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0-31页
    2.3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第31-34页
        2.3.1 外部性理论第31-32页
        2.3.2 机会成本理论第32页
        2.3.3 公共产品理论第32-34页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现状考察—以湖北省为例第34-54页
    3.1 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规政策现状第34-44页
        3.1.1 国家层面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相关规定第34-40页
        3.1.2 湖北省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相关规定第40-44页
    3.2 湖北省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法规政策实施现状调查第44-50页
        3.2.1 湖北省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法规政策实施现状第44-48页
        3.2.2 湖北省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法规政策实施中存在问题第48-50页
    3.3 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存在的法律问题及成因第50-54页
        3.3.1 利益补偿政策的局限与法律法规的缺乏第50页
        3.3.2 利益补偿组织管理体制与监督体制混乱第50-51页
        3.3.3 利益补偿激励机制与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第51-52页
        3.3.4 利益补偿权责不一致与公众参与不积极第52页
        3.3.5 粮食风险防范机制与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第52-54页
第四章 国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经验分析及借鉴第54-64页
    4.1 国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规政策实践经验第54-60页
        4.1.1 美国:完备的法律制度架构第54-56页
        4.1.2 欧盟:共同的农业政策法规第56-57页
        4.1.3 日本:强大的资金补贴力度第57-59页
        4.1.4 印度:健全的政策措施保障第59-60页
    4.2 国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的启示第60-64页
        4.2.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得利益补偿有法可依第60-61页
        4.2.2 改革“输血性”补偿,加强“造血性”补偿第61页
        4.2.3 培育补偿主体能动性,调动补偿主体积极性第61-62页
        4.2.4 合理确定补偿的标准,灵活调整补偿的方式第62页
        4.2.5 构建粮食信息系统,加强粮食安全风险防范第62-64页
第五章 健全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体系第64-78页
    5.1 明确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理念第64-66页
        5.1.1 安全价值理念第64页
        5.1.2 实质正义理念第64-65页
        5.1.3 倾斜保护理念第65-66页
    5.2 确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原则第66-68页
        5.2.1 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第66页
        5.2.2 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原则第66-67页
        5.2.3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67页
        5.2.4 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相结合原则第67-68页
    5.3 厘清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关系第68-69页
        5.3.1 利益补偿法律关系主体第68-69页
        5.3.2 利益补偿法律关系客体第69页
        5.3.3 利益补偿法律关系内容第69页
    5.4 选定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方式第69-72页
        5.4.1 行政补偿方式与市场补偿方式第70-71页
        5.4.2 资金、实物、智力与政策补偿第71页
        5.4.3 利益补偿方式的综合选定第71-72页
    5.5 确定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标准第72-74页
        5.5.1 利益补偿标准的制定机构第72页
        5.5.2 利益补偿标准的基本依据第72-73页
        5.5.3 利益补偿标准的综合确定第73-74页
    5.6 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基金制度第74-75页
        5.6.1 拓宽利益补偿基金的筹资渠道第74-75页
        5.6.2 规范利益补偿基金的运作使用第75页
        5.6.3 加强利益补偿基金的监督管理第75页
    5.7 设定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程序第75-76页
    5.8 界定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责任第76-77页
    5.9 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救济第77-78页
第六章 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法律运行保障机制第78-87页
    6.1 组织管理机制:多元化运行保障第78-80页
        6.1.1 创新组织管理与区域协调机制第78页
        6.1.2 强化监督考核与公众参与机制第78-79页
        6.1.3 健全涉农信贷与金融支持机制第79-80页
        6.1.4 完善安全预警与信息支撑机制第80页
    6.2 联动协调机制:多方面配套保障第80-84页
        6.2.1 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法律机制第81页
        6.2.2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第81-82页
        6.2.3 优化农业保险补贴法律机制第82-83页
        6.2.4 创新粮食流通储备法律机制第83-84页
    6.3 长效促生机制:多类型协作保障第84-87页
        6.3.1 优化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84-85页
        6.3.2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延伸第85-86页
        6.3.3 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86-87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7.1 研究结论第87页
    7.2 研究展望第87-88页
    7.3《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条例》草案建议稿纲要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7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样卷第97-100页
附录二:访谈提纲样稿第100-102页
附录三:研究生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102-103页
附录四:研究生期间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南京市鼓楼区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