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广东省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 | 第19-36页 |
2.1 广东省网络舆情发展现状与特点 | 第19-22页 |
2.1.1 广东省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 | 第19-21页 |
2.1.2 广东省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21-22页 |
2.2 广东省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 第22-24页 |
2.2.1 管理机构情况 | 第22页 |
2.2.2 管理手段分类 | 第22-23页 |
2.2.3 相关管理措施 | 第23页 |
2.2.4 管理效果分析 | 第23-24页 |
2.3 典型案例分析 | 第24-34页 |
2.3.1 汕尾陆丰乌坎村事件 | 第24-27页 |
2.3.2 河源民众聚集抵制电厂事件 | 第27-30页 |
2.3.3 深圳山体滑坡事件 | 第30-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广东省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6-44页 |
3.1.广东省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3.1.1 网络舆情辨识能力不够 | 第36-37页 |
3.1.2 网络舆情应急机制缺失 | 第37页 |
3.1.3 网络舆情处理时效不强 | 第37-38页 |
3.1.4 网络舆情控制能力不高 | 第38页 |
3.1.5 网络舆情管理手段单一 | 第38-39页 |
3.1.6 不善于利用新媒体 | 第39-40页 |
3.2 广东省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3.2.1 网络舆情危机意识薄弱 | 第40页 |
3.2.2 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欠缺 | 第40-41页 |
3.2.3 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缺失 | 第41页 |
3.2.4 网络舆情法律不完善 | 第41-42页 |
3.2.5 网络素养教育不足 | 第42页 |
3.2.6 忽视新媒体对网络舆情的作用 | 第42-4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广东省政府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建议 | 第44-53页 |
4.1 树立舆情危机意识 | 第44页 |
4.2 建立舆情监测与研判机制 | 第44-45页 |
4.2.1 开发网络舆情预警系统 | 第44-45页 |
4.2.2 组建舆情监控队伍 | 第45页 |
4.3 组建专业的舆情应对队伍 | 第45-46页 |
4.3.1 搭建危机舆情管理小组 | 第45-46页 |
4.3.2 构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46页 |
4.4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 | 第46-47页 |
4.4.1 网络法制建设 | 第46-47页 |
4.4.2 网络媒体监管 | 第47页 |
4.5 全方位提升全民网络素养 | 第47-49页 |
4.5.1 公众的媒介素养培养 | 第47页 |
4.5.2 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 | 第47-49页 |
4.6 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 | 第49-50页 |
4.6.1 第一时间:网络舆情沟通更为讲究时效 | 第49页 |
4.6.2 先声夺人:奋力抢占舆情制高点 | 第49-50页 |
4.6.3 网上网下:善用网上和网下管理方式互动配合 | 第50页 |
4.7 顺应趋势:重视新媒体的作用 | 第50-52页 |
4.7.1 以新媒介渠道进行政府信息公开 | 第50-51页 |
4.7.2 以新媒介渠道进行网络问政 | 第51-5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