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升式平台悬臂梁及相关结构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论文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海洋平台结构分析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3 自升式平台及悬臂梁结构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 1.3.1 自升式平台 | 第13-15页 | 
| 1.3.2 悬臂梁结构 | 第15-18页 |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1.5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 第2章 悬臂梁钻井平台的结构 | 第20-28页 | 
| 2.1 悬臂梁底座的结构形式 | 第20-23页 | 
| 2.1.1 常规悬臂梁结构 | 第20页 | 
| 2.1.2 X-Y型悬臂梁 | 第20-21页 | 
| 2.1.3 旋转型悬臂梁 | 第21-22页 | 
| 2.1.4 增强改进型悬臂梁结构形式 | 第22-23页 | 
| 2.2 悬臂梁结构形式比较 | 第23-24页 | 
| 2.3 悬臂梁滑移方案 | 第24-27页 | 
| 2.3.1 棘爪滑移方案 | 第24-25页 | 
| 2.3.2 销轴推移方案 | 第25页 | 
| 2.3.3 齿轮齿条滑移方案 | 第25-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悬臂梁的载荷评估及结构设计分析方法 | 第28-54页 | 
| 3.1 悬臂梁载荷评估 | 第28-32页 | 
| 3.1.1 风载荷作用 | 第29-31页 | 
| 3.1.2 钻井载荷作用 | 第31-32页 | 
| 3.1.3 钻台重量作用 | 第32页 | 
| 3.1.4 横向轨道及悬臂梁自重作用 | 第32页 | 
| 3.1.5 悬臂梁组合受力分析 | 第32页 | 
| 3.2 悬臂梁理论设计基础 | 第32-33页 | 
| 3.3 悬臂梁应力函数关系式的建立 | 第33-35页 | 
| 3.4 悬臂梁跨距取值的推导 | 第35-38页 | 
| 3.5 悬臂梁力学分析 | 第38-51页 | 
| 3.5.1 数学模型方法 | 第39-43页 | 
| 3.5.2 有限元方法 | 第43-51页 | 
| 3.6 强度标准 | 第51-52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4章 基于悬臂梁设计理论的设计及校核 | 第54-86页 | 
| 4.1 结构尺寸确定 | 第54-64页 | 
| 4.1.1 平台参数 | 第54-55页 | 
| 4.1.2 悬臂梁尺度设计 | 第55-56页 | 
| 4.1.3 悬臂梁结构设计 | 第56-64页 | 
| 4.2 有限元模型分析 | 第64-71页 | 
| 4.2.1 分析软件介绍 | 第64页 | 
| 4.2.2 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64-66页 | 
| 4.2.3 结构载荷确定 | 第66-70页 | 
| 4.2.4 材质确定 | 第70页 | 
| 4.2.5 规范选取 | 第70-71页 |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83页 | 
| 4.3.1 规范要求 | 第71页 | 
| 4.3.2 应力结果分析 | 第71-79页 | 
| 4.3.3 最大应力分布及形变位置分析 | 第79-8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作者履历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