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趋势 | 第9-10页 |
1.1.2 中国木版年画数字化保护现状 | 第10页 |
1.1.3 梁平木版年画的研究与保护现状 | 第10-12页 |
1.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2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虚拟体验设计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与关键技术 | 第16-26页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 | 第16-19页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与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 第16-18页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类型 | 第18-19页 |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目的、流程与关键技术 | 第19页 |
2.2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虚拟体验设计主要内容与流程 | 第19-26页 |
2.2.1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虚拟体验设计的目的与设计思路 | 第20-22页 |
2.2.2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虚拟体验设计的关键技术与手段 | 第22-23页 |
2.2.3 梁平木版年画虚拟现实设计流程与实施步骤 | 第23-26页 |
3 梁平木版年画的相关文化资源及非遗保护情况调研 | 第26-40页 |
3.1 调研主题与内容 | 第26-27页 |
3.1.1 调查主题 | 第26页 |
3.1.2 调查内容 | 第26-27页 |
3.2 调研方案与方法 | 第27页 |
3.2.1 调查方案 | 第27页 |
3.2.2 调查方法 | 第27页 |
3.3 调研事实记录 | 第27-32页 |
3.3.1 梁平木版年画 | 第27-29页 |
3.3.2 梁平县地理人文环境 | 第29-30页 |
3.3.3 文化管理部门保护情况调研 | 第30-31页 |
3.3.4 梁平木版年画相关各类民间艺术 | 第31-32页 |
3.4 梁平木版年画民俗文化考察小结 | 第32-40页 |
3.4.1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的历史沿革 | 第32页 |
3.4.2 梁平木版年画传承状况 | 第32-33页 |
3.4.3 梁平木版年画艺术特点 | 第33-34页 |
3.4.4 梁平木版年画与民俗 | 第34页 |
3.4.5 调研资料梳理分析 | 第34-40页 |
4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及分类预处理 | 第40-44页 |
4.1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资源分类 | 第40-41页 |
4.1.1 梁平木版年画民俗文化 | 第40页 |
4.1.2 梁平木版年画工艺文化 | 第40-41页 |
4.1.3 梁平木版年画商贸文化 | 第41页 |
4.2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与素材整理 | 第41-44页 |
4.2.1 梁平木版年画数字化资源分类 | 第41-42页 |
4.2.2 梁平木版年画数字化资源采集 | 第42-43页 |
4.2.3 梁平木版年画数字化资源处理 | 第43-44页 |
5 基于虚拟现实的梁平木版年画文化体验设计实践 | 第44-52页 |
5.1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体验设计的数字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5.1.1 虚拟体验设计的空间建模 | 第44-45页 |
5.1.2 虚拟体验设计的人物建模 | 第45页 |
5.1.3 虚拟体验设计的工具建模 | 第45-47页 |
5.1.4 虚拟体验设计的贴图烘培 | 第47-48页 |
5.2 梁平木版年画文化体验交互流程设计 | 第48-49页 |
5.2.1 交互体验流程设计 | 第48-49页 |
5.2.2 交互体验界面设计 | 第49页 |
5.3 梁平民俗文化空间展示体验设计 | 第49-50页 |
5.3.1 梁平年画民俗文化展示空间 | 第49-50页 |
5.3.2 梁平年画工艺文化展示空间 | 第50页 |
5.3.3 梁平年画商贸文化展示空间 | 第50页 |
5.4 梁平年画传统工艺流程交互体验设计 | 第50-52页 |
5.4.1 梁平年画制作道具体验设计 | 第50页 |
5.4.2 梁平年画印制工艺流程体验设计 | 第50页 |
5.4.3 年画张贴交互体验设计 | 第50-52页 |
6 基于虚拟现实的梁平木版年画文化体验设计系统开发 | 第52-54页 |
6.1 虚拟引擎 | 第52页 |
6.2 开发效果 | 第52-54页 |
7 结语 | 第54-55页 |
7.1 结论 | 第54页 |
7.2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8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