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葫芦脲与多位点杂环客体的超分子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64页
    1.1 引言第15-16页
    1.2 葫芦脲及其衍生物简介第16-24页
        1.2.1 葫芦脲的发展第16-17页
        1.2.2 葫芦脲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质简介第17-23页
        1.2.3 葫芦脲的基本性质第23-24页
    1.3 葫芦脲及衍生物的主客体化学第24-43页
        1.3.1 分子识别第24-32页
            1.3.1.1 葫芦脲及衍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第24-27页
            1.3.1.2 葫芦脲及衍生物对有机胺离子的识别第27-28页
            1.3.1.3 葫芦脲及衍生物对其它客体的识别第28-32页
        1.3.2 超分子自组装第32-39页
            1.3.2.1 (准)轮烷和聚(准)轮烷第33-36页
            1.3.2.2 金属聚轮烷第36-37页
            1.3.2.3 自组装膜第37-39页
        1.3.3 超分子器件第39-43页
            1.3.3.1 pH调控分子开关第39-40页
            1.3.3.2 光化学分子开关第40-41页
            1.3.3.3 电化学控制分子开关第41-42页
            1.3.3.4 热控分子开关第42-43页
            1.3.3.5 分子推动开关第43页
    1.4 葫芦脲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第43-53页
        1.4.1 分子催化第44-46页
        1.4.2 构筑超分子囊泡第46-47页
        1.4.3 分析和检测中的应用第47页
        1.4.4 构建高分子材料第47-48页
        1.4.5 制备纳米材料第48-50页
        1.4.6 在生物体及药物释放中的应用第50-52页
        1.4.7 在废气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52-53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4页
第二章 葫芦脲的合成、分离及表征第64-85页
    2.1 引言第64页
    2.2 药品与仪器第64-65页
    2.3 实验方法第65-68页
        2.3.1 葫芦脲的合成第65-66页
            2.3.1.1 甘脲的合成第65页
            2.3.1.2 葫芦[5~8]脲的合成第65-66页
        2.3.2 葫芦脲的分离及纯化第66-68页
            2.3.2.1 常规分离、纯化方法第66-67页
            2.3.2.2 离子液体N-甲基-N-乙基咪唑溴化季铵盐分离CB[5]和CB[7]第67-68页
                2.3.2.2.1 [C_2mim]Br的制备第67页
                2.3.2.2.2 [C_2mim]Br分离CB[5/7]第67-68页
        2.3.3 离子液体[C_2mim]Br与CB[5]和CB[7]相互作用研究第68页
        2.3.4 基于CB[5]的水分子胶囊的制备第6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68-81页
        2.4.1 [C_2mim]Br的表征第68-69页
        2.4.2 [C_2mim]Br与CB[5/7]相互作用研究第69-71页
            2.4.2.1 [C_2mim]Br与CB[5]的相互作用第69-71页
            2.4.2.2 [C_2mim]Br与CB[7]的相互作用第71页
        2.4.3 分离结果及讨论第71-72页
        2.4.4 葫芦脲同系物的表征第72-76页
            2.4.4.1 ~1HNMR表征第72-73页
            2.4.4.2 IR表征第73-74页
            2.4.4.3 UV-vis表征第74页
            2.4.4.4 ESI-MS表征第74-76页
        2.4.5 基于CB[5]的水分子胶囊及其与水簇自组装成为超分子链的研究第76-81页
    2.5 本章小结第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第三章 葫芦[6]脲与N,N-双辛基吡啶酰胺-(1,6)-己基溴代季铵盐的超分子研究第85-104页
    3.1 引言第85页
    3.2 药品和仪器第85-86页
    3.3 实验部分第86-88页
        3.3.1 N,N-双辛基吡啶酰胺-(1,6)-己基溴代季铵盐的合成第86-87页
            3.3.1.1 中间体4-BPH的合成第87页
            3.3.1.2 HBPB-8的合成第87页
        3.3.2 HBPB-8与CB[6]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87页
        3.3.3 准轮烷HBPB-8@CB[6]的制备第87-88页
        3.3.4 准轮烷HBPB-8@CB[6]形成超分子囊泡的研究第8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88-101页
        3.4.1 中间体及HBPB-8的表征第88-91页
            3.4.1.1 中间体4-BPH的表征第88页
            3.4.1.2 HBPB-8的表征第88-91页
        3.4.2 CB[6]与HBPB-8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91-92页
        3.4.3 准轮烷HBPB-8@CB[6]的表征第92-95页
            3.4.3.1 ~1H NMR表征第92页
            3.4.3.2 红外吸收光谱(IR)表征第92-93页
            3.4.3.3 质谱(MS)表征第93页
            3.4.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表征第93-94页
            3.4.3.5 客体HBPB-8和准轮烷HBPB-8@CB[6]的热稳定性研究第94-95页
        3.4.4 准轮烷HBPB-8@CB[6]自组装形成超分子囊泡的研究第95-101页
            3.4.4.1 表面张力研究第95-97页
            3.4.4.2 溶液电导率测试第97页
            3.4.4.3 动态光散射研究第97-98页
            3.4.4.4 超分子囊泡的TEM、Cryo-TEM研究第98-99页
            3.4.4.5 超分子囊泡对模型药物的控制释放研究第99-100页
            3.4.4.6 超分子囊泡形成的机理初探第100-101页
    3.5 本章小结第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第四章 葫芦脲与双N-吡啶-N-三乙烯二胺-(1,6)-己基)-N,N-对二苄基三乙烯二胺溴代季铵盐的超分子研究第104-160页
    4.1 引言第104页
    4.2 药品和仪器第104-105页
    4.3 实验部分第105-108页
        4.3.1 DPDB的合成第105-106页
            4.3.1.1 Compound 1的合成第105页
            4.3.1.2 Compound 2的合成第105-106页
            4.3.1.3 DPDB的合成第106页
        4.3.2 葫芦脲与DPDB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06-107页
            4.3.2.1 DPDB与葫芦脲相互作用的样品制备第106页
            4.3.2.2 DPDB与葫芦脲自组装形成准轮烷的制备第106-107页
            4.3.2.3 准轮烷单晶的制备第107页
        4.3.3 准轮烷复合物DPDB@CB[7]@2CB[6]自组装形成超分子囊泡第107-10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108-158页
        4.4.1 中间体及DPDB的表征及讨论第108-113页
            4.4.1.1 中间体及DPDB的表征第109-112页
            4.4.1.2 中间体及DPDB合成讨论第112-113页
        4.4.2 DPDB与葫芦脲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13-149页
            4.4.2.1 DPDB与CB[5]相互作用的~1H NMR研究第113页
            4.4.2.2 DPDB与CB[6]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13-123页
                4.4.2.2.1 DPDB与CB[6]相互作用的~1H NMR研究第113-115页
                4.4.2.2.2 DPDB与CB[6]自组装形成准轮烷DPDB@CB[6]和DPDB@2CB[6]的表征及性质研究第115-123页
                    4.4.2.2.2.1 ~1H NMR表征第116页
                    4.4.2.2.2.2 质谱(MS)表征第116-117页
                    4.4.2.2.2.3 红外吸收光谱(IR)研究第117-118页
                    4.4.2.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第118-119页
                    4.4.2.2.2.5 热重(TG)研究第119-120页
                    4.4.2.2.2.6 准轮烷DPDB@2CB[6]的超分子晶体结构研究第120-123页
            4.4.2.3 DPDB与CB[7]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23-131页
                4.4.2.3.1 DPDB与CB[7]相互作用的~1H NMR研究第123-126页
                4.4.2.3.2 DPDB与CB[7]自组装形成准轮烷DPDB@CB[7]、DPDB@2CB[7]和DPDB@3CB[7]的表征及性质研究第126-131页
                    4.4.2.3.2.1 ~1H NMR表征第126-127页
                    4.4.2.3.2.2 质谱(MS)表征第127-129页
                    4.4.2.3.2.3 红外吸收光谱(IR)研究第129页
                    4.4.2.3.2.4 紫外吸收光谱(UV-vis)研究第129-130页
                    4.4.2.3.2.5 热重(TG)研究第130-131页
            4.4.2.4 DPDB与CB[8]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31-140页
                4.4.2.4.1 DPDB与CB[8]相互作用的~1H NMR研究第131-133页
                4.4.2.4.2 DPDB与CB[8]自组装形成准轮烷DPDB@CB[8]、DPDB@2CB[8]和DPDB@3CB[8]的表征及性质研究第133-140页
                    4.4.2.4.2.1 ~1H NMR表征第133页
                    4.4.2.4.2.2 质谱(MS)表征第133-135页
                    4.4.2.4.2.3 红外吸收光谱(IR)研究第135-136页
                    4.4.2.4.2.4 紫外吸收光谱(UV-vis)研究第136-137页
                    4.4.2.4.2.5 热重(TG)研究第137页
                    4.4.2.4.2.6 准轮烷DPDB@3CB[8]的超分子晶体结构研究第137-140页
            4.4.2.5 准轮烷DPDB@CB[7]与CB[6]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40-149页
                4.4.2.5.1 准轮烷DPDB@CB[7]与CB[6]的~1H NMR研究第140-142页
                4.4.2.5.2 准轮烷DPDB@CB[7]与CB[6]自组装形成准轮烷DPDB@CB[7]@2 CB[6]的表征及性质研究第142-149页
                    4.4.2.5.2.1 ~1H NMR表征第142-143页
                    4.4.2.5.2.2 质谱(MS)表征第143-144页
                    4.4.2.5.2.3 红外吸收光谱(IR)研究第144页
                    4.4.2.5.2.4 紫外吸收光谱(UV-vis)研究第144-145页
                    4.4.2.5.2.5 热重(TG)研究第145页
                    4.4.2.5.2.6 准轮烷DPDB@CB[7]@2CB[6]的超分子晶体结构研究第145-149页
        4.4.3 准轮烷复合物DPDB@CB[7]@2CB[6]自组装形成超分子囊泡的研究第149-158页
            4.4.3.1 动态光散射(DLS)研究第149-150页
            4.4.3.2 透射电镜研究第150-151页
            4.4.3.3 模型药物包覆及释放研究第151-154页
                4.4.3.3.1 常温条件下囊泡中模型药物的包覆及释放第151-153页
                4.4.3.3.2 超分子囊泡的渗透性随温度的变化第153-154页
            4.4.3.4 准轮烷DPDB@CB[7]@2CB[6]自组装形成超分子囊泡的机理初探第154-158页
                4.4.3.4.1 CB[6]和CB[7]的影响第154-155页
                4.4.3.4.2 DMF对超分子囊泡的影响第155-157页
                4.4.3.4.3 准轮烷DPDB@CB[7]@2CB[6]在其它有机-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第157-158页
    4.5 本章小结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0页
第五章 葫芦脲与双(N-甲基吗啉)己基溴代季铵盐的超分子研究第160-180页
    5.1 引言第160页
    5.2 药品与仪器第160-161页
    5.3 实验部分第161-162页
        5.3.1 双(N-甲基吗啉)己基溴代季铵盐的合成第161页
        5.3.2 DMHB与CB[n](n=5,6,7,8)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61-162页
            5.3.2.1 DMHB与CB[n](n=5,6,7,8)相互作用样品的制备第161页
            5.3.2.2 DMHB与葫芦脲自组装形成准轮烷的制备第161-162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62-178页
        5.4.1 双(N-甲基吗啉)己基溴代季铵盐(DMHB)的表征第162-164页
        5.4.2 DMHB与葫芦脲的主客体化学研究第164-167页
            5.4.2.1 DMHB与CB[5]的相互作用研究第164页
            5.4.2.2 DMHB与CB[6]的相互作用研究第164-165页
            5.4.2.3 DMHB与CB[7]的相互作用研究第165-166页
            5.4.2.4 DMHB与CB[8]的相互作用研究第166-167页
        5.4.3 准轮烷DMHB@CB[6]、DMHB@CB[7]和DMHB@CB[8]的表征及性质研究第167-178页
            5.4.3.1 ~1H NMR表征第167-169页
            5.4.3.2 质谱(MS)表征第169-171页
            5.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第171页
            5.4.3.4 红外吸收光谱(IR)研究第171-172页
            5.4.3.5 热稳定性研究第172-173页
            5.4.3.6 DMHB与CB[6]自组装形成准轮烷的晶体结构解析第173-178页
                5.4.3.6.1 准轮烷DMHB@CB[6]晶体结构研究第173-175页
                5.4.3.6.2 准轮烷DMHB@CB[6]·ZnCl_2晶体结构研究第175-177页
                5.4.3.6.3 DMHB@CB[6]与DMHB@CB[6]·ZnCl_2晶体比较第177-178页
    5.5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80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0-181页
致谢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水电项目开发效率提升研究
下一篇:Cdc25磷酸蛋白酶抑制剂虚拟筛选及其抑制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