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L-赖氨酸的应用 | 第10-11页 |
1.1.1 医学应用 | 第10-11页 |
1.1.2 食品应用 | 第11页 |
1.1.3 饲料添加剂 | 第11页 |
1.2 L-赖氨酸的生产方法 | 第11-13页 |
1.2.1 蛋白水解法 | 第11页 |
1.2.2 酶法 | 第11-12页 |
1.2.3 化学合成法 | 第12页 |
1.2.4 发酵法 | 第12-13页 |
1.3 L-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1.4 L-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 第14-16页 |
1.4.1 天冬氨酸激酶 | 第14-15页 |
1.4.2 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 | 第15页 |
1.4.3 果糖-1,6-二磷酸酶 | 第15页 |
1.4.4 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 | 第15-16页 |
1.5 L-赖氨酸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1 L-赖氨酸的生产现状 | 第16页 |
1.5.2 L-赖氨酸的菌株选育现状 | 第16-17页 |
1.6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32页 |
2.1 材料 | 第19-23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19-20页 |
2.1.2 引物序列 | 第20页 |
2.1.3 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酶 | 第20页 |
2.1.4 基因工程常用试剂盒 | 第20-21页 |
2.1.5 常用试剂及药品 | 第21页 |
2.1.6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1.7 实验室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 第22页 |
2.1.8 常用实验室抗生素及其他药品的配制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2.2.1 菌种保藏的方法 | 第23页 |
2.2.2 细菌总DNA的提取 | 第23-24页 |
2.2.3 质粒提取 | 第24-25页 |
2.2.4 PCR扩增基因 | 第25页 |
2.2.5 DNA酶切和连接体系 | 第25-26页 |
2.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 | 第26-27页 |
2.2.7 酶切鉴定有效克隆 | 第27页 |
2.2.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7页 |
2.2.9 DNA片段回收纯化 | 第27-28页 |
2.2.10 工程菌的培养和发酵 | 第28页 |
2.2.11 发酵液中细菌生长情况的检测 | 第28页 |
2.2.12 L-赖氨酸检测方法 | 第28-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5页 |
3.1 单基因表达对大肠杆菌生产L-赖氨酸的影响 | 第32-46页 |
3.1.1 过表达天冬氨酸激酶基因 | 第32-37页 |
3.1.2 异源表达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基因 | 第37-41页 |
3.1.3 过表达果糖-1,6-二磷酸酶基因 | 第41-46页 |
3.2 多基因表达对大肠杆菌生产L-赖氨酸的影响 | 第46-55页 |
3.2.1 共表达天冬氨酸激酶基因和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基因 | 第46-51页 |
3.2.2 共表达天冬氨酸激酶基因和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基因 | 第51-52页 |
3.2.3 共表达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基因和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基因 | 第52-53页 |
3.2.4 共表达天冬氨酸激酶基因,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基因和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基因 | 第53-55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4.1 结论 | 第55-56页 |
4.2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69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 第62页 |
B 部分序列信息 | 第62-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