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辽源市南部新城滨水景观设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3.1 国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4 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基础 | 第14-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滨水区 | 第14页 |
2.1.2 城市滨水区 | 第14页 |
2.1.3 城市滨水景观 | 第14-15页 |
2.1.4 景观设计 | 第15页 |
2.2 城市滨水区的类型 | 第15-16页 |
2.3 城市滨水区的功能作用 | 第16-19页 |
2.3.1 交通运输功能 | 第16-17页 |
2.3.2 保护生态功能 | 第17页 |
2.3.3 景观游赏功能 | 第17-18页 |
2.3.4 文化传承功能 | 第18页 |
2.3.5 经济促进功能 | 第18-19页 |
2.4 城市滨水景观的景观特征 | 第19-20页 |
2.4.1 自然特性 | 第19页 |
2.4.2 社会特性 | 第19-20页 |
2.5 城市滨水景观的景观构成 | 第20-23页 |
2.5.1 自然景观 | 第20-21页 |
2.5.2 人工景观 | 第21-22页 |
2.5.3 人文景观 | 第22-23页 |
2.6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2.6.1 景观设计学理论 | 第23页 |
2.6.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2.6.3 游憩行为学理论 | 第24页 |
2.6.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 | 第26-36页 |
3.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3.2 城市滨水景观序列组织 | 第27-29页 |
3.3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功能布局 | 第29-30页 |
3.4 具体设计方法 | 第30-35页 |
3.4.1 景观空间设计 | 第30-32页 |
3.4.2 交通系统设计 | 第32-33页 |
3.4.3 滨水驳岸设计 | 第33-34页 |
3.4.4 植物景观设计 | 第34-35页 |
3.4.5 服务设施设计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辽源市南部新城滨水景观设计 | 第36-57页 |
4.1 辽源概况 | 第36-37页 |
4.1.1 自然环境 | 第36页 |
4.1.2 历史人文 | 第36-37页 |
4.1.3 经济状况 | 第37页 |
4.2 项目概况 | 第37-39页 |
4.2.1 项目背景 | 第37-38页 |
4.2.2 区位分析 | 第38页 |
4.2.3 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4.3 设计依据 | 第39页 |
4.4 设计原则、目标与理念 | 第39-41页 |
4.4.1 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4.4.2 设计目标 | 第40页 |
4.4.3 设计理念 | 第40-41页 |
4.5 景观系统设计 | 第41-52页 |
4.5.1 景观结构设计 | 第41-42页 |
4.5.2 景观功能分区及景点设计 | 第42-52页 |
4.6 交通系统设计 | 第52-53页 |
4.7 滨水驳岸设计 | 第53-54页 |
4.8 植物种植设计 | 第54-55页 |
4.9 服务设施设计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