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主要符号 | 第13-15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引言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基坑工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2 土钉-桩锚联合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9-21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 土钉-桩锚联合支护结构位移控制的方案优化方法 | 第21-59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FLAC3D简介 | 第21-25页 |
2.2.1 基本介绍 | 第21页 |
2.2.2 FLAC3D求解流程 | 第21-25页 |
2.3 正交设计简介 | 第25-30页 |
2.3.1 正交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25-27页 |
2.3.2 正交实验的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4 基于正交试验的支护结构位移影响因素设计优化 | 第30-44页 |
2.4.1 FLAC3D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 第30-35页 |
2.4.2 土钉支护参数对位移影响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5-37页 |
2.4.3 土钉支护参数对位移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2.4.4 桩锚支护参数对位移影响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40-42页 |
2.4.5 桩锚支护参数对位移影响的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2.5 基于位移控制的施工时序优化 | 第44-49页 |
2.5.1 方案一的开挖 | 第45-47页 |
2.5.2 方案二的开挖 | 第47-49页 |
2.6 简化分析模型施工过程变形对比分析 | 第49-56页 |
2.6.1 超载模型变形对比分析 | 第49-53页 |
2.6.2 放坡模型变形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3 土钉-桩锚联合支护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 第59-79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 第59-60页 |
3.2.1 试验目的 | 第59-60页 |
3.2.2 试验内容 | 第60页 |
3.3 模型试验设计 | 第60-69页 |
3.3.1 模型箱的设计 | 第60-61页 |
3.3.2 试验材料选择和力学参数测试 | 第61-65页 |
3.3.3 试验测试内容及仪器安装 | 第65-69页 |
3.4 模型试验实施 | 第69-71页 |
3.5 模型试验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 第71-78页 |
3.5.1 放坡模型内力验证 | 第71-73页 |
3.5.2 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变形特点分析 | 第73-77页 |
3.5.3 施工过程的桩身弯矩变化分析 | 第77-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土钉-桩锚联合支护结构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 第79-93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79-81页 |
4.3 岩土工程条件及分析评价 | 第81-83页 |
4.3.1 岩土工程条件 | 第81页 |
4.3.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 第81-83页 |
4.4 基坑设计、施工概述 | 第83-88页 |
4.4.0 基坑设计概述 | 第83-84页 |
4.4.1 护坡桩施工概述及技术措施 | 第84-86页 |
4.4.2 锚索施工概述及技术措施 | 第86-87页 |
4.4.3 土钉墙施工概述及技术措施 | 第87-88页 |
4.5 监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88-91页 |
4.5.1 监测目的 | 第88-89页 |
4.5.2 测点布置 | 第89页 |
4.5.3 监测方法 | 第89-90页 |
4.5.4 允许值及报警值 | 第90页 |
4.5.5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90-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93-95页 |
5.1 结论 | 第93-94页 |
5.2 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 | 第101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