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0页 |
1. 柑橘真菌性病害发生概况 | 第19页 |
2. 柑橘褐斑病(Alternaria brown spot)和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leaf spot) | 第19-20页 |
3. 柑橘黑腐病(Alternaria black rot) | 第20-21页 |
4. 柑橘叶斑病(mancha foliar de los citricos) | 第21页 |
5. 炭疽病(anthracnose diseases) | 第21-22页 |
6. 黑斑病(black spot) | 第22页 |
7. 脂斑病(greasy spot) | 第22-23页 |
8. 黑点病(melanose)、树脂病和果实蒂腐病(Phomopsis stem-end rot) | 第23页 |
9. 疮痂病(scab) | 第23-24页 |
10. 拟隐壳孢斑点病(Cryptosporiopsis spot) | 第24页 |
1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30页 |
第二章 柑橘轮斑病病原菌研究 | 第30-65页 |
1. 摘要 | 第30-31页 |
2. 引言 | 第31-38页 |
2.1 Neofabraea属真菌在苹果、梨、杨树上的为害 | 第31-34页 |
2.1.1 Neofabraea属真菌及其无性态(Cryptosporiopsis) | 第31-32页 |
2.1.2 Neofabraea属真菌引起的梨果牛眼病 | 第32-33页 |
2.1.3 Neofabraea属真菌引起的梨果树枝干溃疡病 | 第33页 |
2.1.4 Neofabraea属真菌引起的杨树溃疡病 | 第33-34页 |
2.2 Neofabraea属真菌生物学特性及分子鉴定 | 第34-36页 |
2.2.1 培养性状 | 第34页 |
2.2.2 温度特性 | 第34页 |
2.2.3 分子鉴定 | 第34-36页 |
2.3 Neofabraea属真菌防治方法 | 第36-37页 |
2.3.1 室内药剂筛选 | 第36-37页 |
2.3.2 梨果树溃疡病防治 | 第37页 |
2.4 研究背景 | 第37-3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8-49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38-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9页 |
3.2.1 病害流行及发病率调查 | 第40页 |
3.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 第40-41页 |
3.2.2.1 标本采集 | 第40-41页 |
3.2.2.2 菌株分离纯化 | 第41页 |
3.2.3 致病性试验 | 第41-42页 |
3.2.4 病原菌形态 | 第42页 |
3.2.4.1 子实体 | 第42页 |
3.2.4.2 孢子萌发 | 第42页 |
3.2.5 病原菌温度特性 | 第42-43页 |
3.2.6 分子鉴定 | 第43-44页 |
3.2.6.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3页 |
3.2.6.2 PCR反应、克隆及测序 | 第43页 |
3.2.6.3 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43-44页 |
3.2.6.4 模式标本及副模式标本保存 | 第44页 |
3.2.7 培养性状及生物学特性 | 第44-45页 |
3.2.7.1 培养性状 | 第44页 |
3.2.7.2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7.3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45页 |
3.2.7.4 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45页 |
3.2.8 病原菌室内药剂筛选 | 第45-49页 |
3.2.8.1 菌丝生长对药剂的敏感性 | 第45-46页 |
3.2.8.2 孢子萌发对药剂的敏感性 | 第46-4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9-63页 |
4.1 病害症状描述 | 第49页 |
4.2 流行规律与发病率 | 第49页 |
4.3 分离结果 | 第49-50页 |
4.4 致病性试验 | 第50页 |
4.5 分子鉴定 | 第50-51页 |
4.6 形态特征与培养性状 | 第51页 |
4.7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4.8 培养性状 | 第52页 |
4.9 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4.10 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1 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4.12 菌丝生长对药剂的敏感性 | 第53页 |
4.13 孢子萌发对药剂的敏感性 | 第53页 |
4.14 孢子萌发对药剂的敏感性 | 第53-63页 |
5. 讨论 | 第63-65页 |
第三章 灰霉菌诱导的柑橘果面伤跟踪调查 | 第65-76页 |
1. 摘要 | 第65-66页 |
2. 引言 | 第66-68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6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3.2.1 挂牌跟踪调查 | 第68-69页 |
3.2.2 终花期喷药防治 | 第69页 |
3.2.3 人工接种试验 | 第69页 |
3.2.4 灰霉病菌种的鉴定 | 第69页 |
3.2.5 培养性状及形态学 | 第69-70页 |
3.2.6 分子鉴定 | 第7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0-72页 |
4.1 灰霉菌伤疤痕的症状特点 | 第70-71页 |
4.2 灰霉菌伤对坐果率和疤痕果率的影响 | 第71页 |
4.3 终花期喷药对疤痕果率的影响 | 第71页 |
4.4 接种试验 | 第71页 |
4.5 灰霉病菌种的地位确定 | 第71-72页 |
5. 讨论 | 第72-76页 |
第四章 金橘脚腐病病原菌鉴定 | 第76-83页 |
1. 摘要 | 第76-77页 |
2. 引言 | 第7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77-7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78页 |
3.2.2 疫霉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78页 |
3.2.3 致病性测定 | 第78页 |
3.2.4 疫霉菌的培养性状和子实体形态 | 第78页 |
3.2.5 rDNA-ITS及延长因子TEF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78-7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79-82页 |
4.1 疫霉菌的分离和培养 | 第79页 |
4.2 致病性测定 | 第79-80页 |
4.3 疫霉菌的培养性状和子实体形态 | 第80页 |
4.4 rDNA-ITS及延长因子TEF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80-82页 |
5. 讨论 | 第82-83页 |
第五章 金橘枝干开裂病原菌鉴定 | 第83-93页 |
1. 摘要 | 第83-84页 |
2. 引言 | 第84-8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85-87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8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3.2.1 病原菌分离和培养 | 第85-86页 |
3.2.2 致病性测定 | 第86页 |
3.2.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 第86页 |
3.2.4 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86-87页 |
3.2.4.1 病原菌DNA的提取 | 第86-87页 |
3.2.4.2 翻译延长因子TEF1的PCR扩增 | 第87页 |
3.2.4.3 序列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8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87-92页 |
4.1 症状描述与分离结果 | 第87页 |
4.2 致病性测定 | 第87-88页 |
4.3 培养性状与形态特征 | 第88页 |
4.4 序列分析 | 第88-92页 |
5. 讨论 | 第92-93页 |
第六章 胡柚脂点黄斑病病原和病害循环初步研究 | 第93-105页 |
1. 摘要 | 第93-94页 |
2. 引言 | 第94-96页 |
2.1 柑橘脂点黄斑病的危害性 | 第94页 |
2.2 症状 | 第94-95页 |
2.3 病原 | 第95页 |
2.4 病害循环 | 第95-96页 |
2.5 研究背景 | 第9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96-99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96-9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3.2.1 样品采集与发病率调查 | 第97页 |
3.2.2 分离与培养 | 第97-98页 |
3.2.3 致病性测定 | 第98页 |
3.2.4 分生孢子诱导 | 第98页 |
3.2.5 rDNA-ITS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98-9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3页 |
4.1 症状描述及发生率 | 第99页 |
4.2 分离培养 | 第99-100页 |
4.3 致病性 | 第100页 |
4.4 形态学及分子特征 | 第100-103页 |
5. 讨论 | 第103-105页 |
第七章 有待开展的工作 | 第105-106页 |
全文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