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国内馈线自动化测试方案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 第11-13页 |
第2章 南昌地区馈线自动化测试方案的设计 | 第13-41页 |
2.1 馈线自动化(FA )测试技术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1.1 馈线自动化现场不停电测试技术研究 | 第13页 |
2.1.2 馈线自动化测试仪的研制 | 第13-15页 |
2.2 馈线自动化测试关键技术 | 第15-17页 |
2.2.1 现场带电测试的技术: | 第15-16页 |
2.2.2 独立于馈线自动化设备与原理的系统测试 | 第16-17页 |
2.2.4 分布式时间控制、电气数据协调控制技术 | 第17页 |
2.3 总体设计及实现方案 | 第17-19页 |
2.4 研发过程 | 第19-41页 |
2.4.1 整体设计 | 第19-21页 |
2.4.2 硬件设计 | 第21-23页 |
2.4.3 控制系统设计 | 第23-26页 |
2.4.4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 第26-27页 |
2.4.5 接口设计 | 第27-30页 |
2.4.6 通信协议设计 | 第30-33页 |
2.4.7 界面设计 | 第33-41页 |
第3章 南昌地区馈线自动化(FA )故障处理功能的设计 | 第41-58页 |
3.1 系统结构 | 第41-42页 |
3.2 功能结构 | 第42-44页 |
3.3 馈线自动化基本功能 | 第44页 |
3.4 简单故障 | 第44-47页 |
3.4.1 断路器出口故障 | 第44-45页 |
3.4.2 母线故障 | 第45-46页 |
3.4.3 电缆线故障 | 第46页 |
3.4.4 负荷侧故障 | 第46-47页 |
3.4.5 线路末端故障 | 第47页 |
3.5 复杂故障 | 第47-52页 |
3.5.1 故障不连续 | 第47-48页 |
3.5.2 本侧多点故障 | 第48页 |
3.5.3 本侧对侧同时故障 | 第48-49页 |
3.5.4 扩大隔离范围 | 第49-50页 |
3.5.5 甩负荷 | 第50页 |
3.5.6 联络开关故障 | 第50-51页 |
3.5.7 越级跳 | 第51-52页 |
3.5.8 越级跳(架空线) | 第52页 |
3.6 馈线自动化功能特点 | 第52-53页 |
3.7 应用程序介绍 | 第53-58页 |
3.7.1 程序部署 | 第53-54页 |
3.7.2 程序说明 | 第54-55页 |
3.7.3 相关数据库表说明 | 第55-56页 |
3.7.4 系统环境配置 | 第56-58页 |
第4章 南昌电网配网自动化通信技术方案的设计 | 第58-63页 |
4.1 配电通信技术建设原则 | 第58页 |
4.2 配电通信网组网设计方案 | 第58-63页 |
4.2.1 总体目标架构 | 第58-59页 |
4.2.2 配电自动化主站至变电站通信网络建设 | 第59-60页 |
4.2.3 变电站至开闭所、环网柜、柱上开关的通信网络建设 | 第60-62页 |
4.2.4 配电通信网管理平台 | 第62-63页 |
第5章 馈线自动化(FA )测试系统在南昌电网中的应用 | 第63-72页 |
5.1 仿真系统建模 | 第63-65页 |
5.2 现场端子接线 | 第65-66页 |
5.2.1 模拟量接口电缆 | 第65页 |
5.2.2 开关量接口电缆 | 第65-66页 |
5.3 完成测试案例编辑 | 第66-68页 |
5.3.1 典型故障设置 | 第66-67页 |
5.3.2 干扰因素设置 | 第67-68页 |
5.4 完成各测试点时间同步 | 第68页 |
5.5 执行测试案例 | 第68-71页 |
5.6 生成标准化测试报告 | 第71-72页 |
第6章 测试报告 | 第72-10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