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我国交通的发展现状 | 第10页 |
1.1.2 我国交叉口信号控制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基于博弈的信号交叉口协调控制双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 第16-24页 |
2.1 单交叉口信号控制系统的目标模型 | 第16-17页 |
2.2 路网所有交叉口之间两两协调控制 | 第17-21页 |
2.2.1 相邻交叉口之间的价格博弈 | 第18-19页 |
2.2.2 红灯停车等待的交通阻抗 | 第19-20页 |
2.2.3 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谈判过程 | 第20-21页 |
2.2.4 交叉口双方谈判的Nash均衡 | 第21页 |
2.3 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的双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 第21-23页 |
2.4 结束语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博弈的信号交叉口协调控制模糊双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 第24-37页 |
3.1 模糊双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 第24-28页 |
3.1.1 双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的模糊化 | 第24-26页 |
3.1.2 转化为单目标非线性规划 | 第26-28页 |
3.2 模糊控制实现 | 第28-30页 |
3.2.1 构造模糊极大集和极小集 | 第29页 |
3.2.2 模糊集的效用指标求解 | 第29-30页 |
3.2.3 交叉口停车总延误计算 | 第30页 |
3.3 算法实现 | 第30-31页 |
3.4 例证 | 第31-35页 |
3.5 结束语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7-39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37页 |
4.2 工作展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项目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